图书介绍

大学书法创作教程【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大学书法创作教程
  •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80696771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17页
  • 文件大小:264MB
  • 文件页数:535页
  • 主题词:汉字-书法-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学书法创作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书法创作的一般原则与基本规范5

第一章 创作研究的含义5

第一节 书法创作是什么5

第二节 古代有书法创作吗7

第三节 对古代书法艺术观念的梳理8

第四节 古代书法缺乏创作观念统辖的原因分析10

第五节 书法的视觉审美基点与独立于绘画之特点12

第六节 书法创作中文字的功能13

第二章 创作观念清理16

第一节 书法创作的构思、行为与效果16

第二节 技法基点还是创作基点18

第三节 书法创作的三要素20

第四节 书法创作忽视构思的技术层面分析22

第五节 技法习惯的“潜意识”转换与忽视创作构思的可能性23

第六节 “技道并进”与建立书法创作规范25

第三章 临摹与创作的关系检讨28

第一节 书法临摹观检讨28

第二节 “临摹至上”:是方法还是目的30

第三节 书法临摹的两种基本方法31

第四节 书法临摹的三大阶段33

第五节 从临摹转向创作35

第六节 走向创作后的临摹37

第四章 技法的解析与创作意识的培养39

第一节 概念的清理——笔法·技法·技巧·技术39

第二节 两种不同的“技术”41

第三节 技术品位的概念所指:反教条43

第四节 技巧解析的方法44

第五节 从技法手段的掌握走向综合的“技术表现”46

第六节 创作:检验技术水准的最好切入口48

第五章 走向形式与内涵的统一51

第一节 形式的对应51

第二节 形式作为创作基点53

第三节 作品内涵的构成55

第四节 内涵:受制于形式与反制于形式56

第五节 书法的形式与书法的内涵58

第六节 内涵的多样性导致了书法形式发展的无限可能性60

第六章 形式风格与视觉的把握63

第一节 形式与风格的关系检讨63

第二节 风格的多义性65

第三节 “作品风格”与“个人风格”——既成作品与过程行为的差别66

第四节 形式、风格概念的几个层次68

第五节 效果至上70

第六节 走向作品本位72

第七章 书法创作的一般技法展开的预习74

第一节 书体创作训练74

单元一 书体——书体与外形式之对应74

单元二 书体——正体与草体78

单元三 书体——五体书的分野82

单元四 书体——随机抽样检查88

第二节 书派创作训练91

单元五 书派——北碑与南帖91

单元六 书派——碑学系列主导:摩崖与碑版95

单元七 书派——刻帖与墨迹98

单元八 书派——民间书与士大夫书102

第三节 书风创作训练106

单元九 书风——作品风格106

单元十 书风——个人风格109

单元十一 书风——时代风格112

单元十二 书风——流派风格117

第四节 书法幅式创作训练123

单元十三 幅式——空间的确定123

单元十四 幅式——框格练习126

单元十五 幅式——书写序列:变化的可能性129

单元十六 幅式——古代型制的沿用与模仿133

第五节 书法线条创作训练136

单元十七 线条——类型化136

单元十八 线条——基调与变体141

单元十九 线条——质感的对比144

单元二十 线条——夸张与强调148

中编 当代书法创作的理论定位155

第八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宣言155

第一节 学院派书法创作思潮的概念定位158

第二节 学院派书法创作思潮的史的检讨162

第三节 当前学院派书法创作思潮的几个特征166

第九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总纲171

第一节 对现有书法创作模式的清理与反思172

第二节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美学认同176

第三节 学院派书法创作的技术品位180

第四节 学院派书法创作的形式基点183

第五节 学院派书法创作的主题要求187

第六节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评判标准190

第七节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理论基础193

第八节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教育支点196

第九节 书法发展的可能性199

第十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思想溯源——从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到学院派书法创作202

第一节 学问修养与“主题先行”203

第二节 艺术创作意识与“形式至上”207

第三节 专业规范标准与“技术本位”212

第四节 科班人才培养方式与“训练”手段216

第五节 从教育范式走向创作模式221

第十一章 字象·图像·意象——学院派书法创作之图像研究225

第一节 字象研究226

第二节 图像研究231

第三节 意象研究237

结语241

第十二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研究立场与倡导方式244

第一节 现实针对性245

第二节 性质归属250

第三节 方法应用特征254

结语260

第十三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史研究262

第一节 发生期(1980—1989)提出问题:思考与实践尝试263

第二节 思考期(1990—1996)创作模式构建:理论先行267

第三节 成形期(1996—)理论形态完成:走向社会化273

结语279

第十四章 从学院派书法崛起看“流派的时代”281

第一节 定位于“流派的时代”281

第二节 “流派”与“风格”的区别284

第三节 倡导流派意识与建立“并存”心态286

第四节 “流派时代”展开的具体例证288

下编 学院派书法创作教学程序的实际展开297

第十五章 技术训练:手段297

课程说明297

第一节 第一训练程序系列 技法——以传统笔墨体验为中心299

单元一 线形练习——《兰亭序》299

单元二 线律练习——《书谱》302

单元三 线质练习——《礼器碑》308

单元四 线构练习——《峄山碑》、《九成宫》、《自叙帖》310

第二节 第二训练程序系列 技巧——以艺术风格塑造为中心315

单元五 个性、趣味与风格塑造——清代篆隶书315

单元六 性情、学养与风格塑造——北宋四大家尺牍319

单元七 规范、楷式与风格塑造——初中唐诸家楷书322

单元八 历史嬗变与风格塑造——唐宋以来的草书328

第三节 第三训练程序系列 技术——以视觉形式完成为中心332

单元九 视觉聚焦点:幅式——案上与壁上332

单元十 技术的文化规定:质感——书写与刻拓337

单元十一 文化感与历史感:制作——以效果为中心343

单元十二 应用与欣赏:型制——外形式349

第十六章 形式训练:效果355

课程说明355

第一节 第四训练程序系列 书法图像的分类与应用357

单元十三 文字图像与形式图像357

单元十四 个人字象与古典字象365

单元十五 习惯字象与变异字象369

单元十六 完整字象与残缺字象372

第二节 第五训练程序系列 书法图像与书法形式375

单元十七 形式与现成书法图像之利用375

单元十八 形式与个人创意图像之应用379

单元十九 形式与简约图像386

单元二十 形式与复合图像388

第三节 第六训练程序系列 书法形式构成训练392

单元二十一 形式与基本构图392

单元二十二 形式与书写序列395

单元二十三 形式与空间配置400

单元二十四 形式与制作效果403

第十七章 主题训练:思想410

课程说明410

第一节 第七训练程序系列 书法创作构思的教学展开412

单元二十五 主题的确立412

单元二十六 主题切入口的选择415

单元二十七 主题的逐层次展开417

单元二十八 主题展开的各种途径与方式419

单元二十九 主题的提炼与深化422

单元三十 主题的完成:与形式、技巧的对应程度425

第十八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的作品评价429

第一节 一般评价标准:作品例解429

第二节 几种特殊的评价规则454

第十九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研究年表4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