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金融理论发展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殷孟波,李金声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5628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金融学(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学科: 研究生) 金融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金融理论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货币理论与发展2
1 为什么需要货币:货币与资源配置2
1.1 资源配置的必要性2
1.2 资源配置的基本类型4
1.2.1 计划经济下的资源配置5
1.2.2 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6
1.3 货币与效率的关系8
1.3.1 货币可提高交换的效率8
1.3.2 货币可提高分配的效率10
1.3.3 货币可提高储蓄的效率11
2.1.1 货币12
2.1 概念的界定:货币、货币需求12
2 需要多少货币:货币需求量12
2.1.2 货币需求15
2.2 公众意愿持有的实际货币量16
2.3 “适度货币需求量=效率”18
2.3.1 适度货币需求量18
2.3.2 适度货币需求量与效率19
2.3.3 实际需要量与适度需要量20
3 货币需求理论概述21
3.1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演进21
3.2 西方主要的货币需求理论22
3.2.1 古典的货币需求理论--传统货币数量说22
3.2.2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灵活偏好论24
3.2.3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现代货币数量说32
3.3 中国货币需求研究的发展38
3.3.1 发展的阶段38
3.3.2 中国货币需求研究的展望40
4 经济体制与货币需求研究42
4.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货币需求42
4.1.1 体制背景分析42
4.2.2 企业的货币需求44
4.2.3 个人的货币需求44
4.2 转轨体制下的货币需求45
4.2.1 体制背景45
4.2.2 企业的货币需求47
4.3.3 个人的货币需求48
5 货币量与价格的关系49
5.1 简单的价格水平决定50
5.1.1 简单的生产成本论50
5.1.2 简单的货币数量论50
5.2 现金余额说用货币的供---需总量来说明价格水平的决定51
5.3 凯恩斯的价格决定论53
5.4 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关于价格水平决定的论述54
6 货币供给理论57
6.1 关于货币定义之争58
6.1.1 货币的基本定义(M1层次的货币)58
6.1.2 广义的货币定义(更高层次的货币)60
6.2 货币供给机制之争62
6.2.1 外生的货币供给模型63
6.2.2 内生的货币供给新观点65
6.3 对货币供给理论的评价68
7 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70
7.1 货币政策作用于经济的理论回顾70
7.1.1 传统理论71
7.1.2 当代理论75
7.2 宏观调控方式的选择78
7.2.1 供给面宏观调控的发展过程及面临的问题78
7.2.2 需求型调控与供给型调控的理论分析及政策选择79
7.2.3 现实选择的局限性80
7.3.1 1984-1988年间的货币政策81
7.3 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81
7.3.2 1989-1991年间的货币政策82
7.3.3 1992-1996年间的货币政策84
7.3.4 1997年1998年的货币政策85
7.4 对几个现实问题的讨论88
7.4.1 关于通货紧缩的几个问题88
7.4.2 流动性陷阱还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效97
中篇 储蓄投资理论与发展102
8 引论102
8.1 资源配置的方式---金融与市场经济102
8.2 概念准备104
8.2.1 资源积累与储蓄104
8.2.3 事前的储蓄与事后的储蓄105
8.2.2 广义、中义、狭义的储蓄105
8.2.4 强制储蓄106
8.2.5 信用、储蓄与投资106
8.3 影响储蓄变动的一般性因素107
8.3.1 收入不变情况下的储蓄变动107
8.3.2 收入变化情况下的储蓄变动109
9 计划经济时代的储蓄与投资111
9.1 计划经济时期的收入分配体制111
9.1.1 居民个人的收入111
9.1.2 企业收入112
9.2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储蓄112
9.3 计划经济时代的投资113
9.4 计划经济下储蓄与投资的转化114
9.5 计划经济下的利率117
9.6 计划经济下信用管制与效率118
9.6.1 企业创新被严格限制118
9.6.2 优胜劣汰受到抑制118
9.6.3 个人实现的消费效用低118
10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储蓄与投资(1978-1992)(上)119
10.1 经济背景119
10.1.1 农村体制改革时期119
10.1.2 城市经济改革时期120
10.2 收入结构的改变120
10.2.1 个人收支情况特点121
10.2.2 企业收入分配变化情况124
10.2.3 分配流程变化的特点总结125
10.3 储蓄结构的变化126
10.3.1 居民储蓄比重上升126
10.3.2 企业储蓄的下降127
10.4 投资主体的变化128
11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储蓄与投资(1978-1992)(下)130
11.1 储蓄向投资的转化130
11.2 储蓄变动因素分析132
11.2.1 居民储蓄与收入的变动考察(1978-1989)132
11.2.2 改革以来影响我国储蓄变动的主要因素136
11.3 1989年以后,储蓄存款急剧扩大的分析138
11.3.1 储蓄存款余额急剧扩大的正宏观经济效应139
11.3.2 储蓄存款余额急剧扩大的负宏观经济效应140
11.3.3 居民储蓄存款增加的经济体制原因141
12 1992年以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储蓄存款的多样化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上)143
12.1 利率市场化的时机144
12.1.1 经济发展初期的利率管制144
12.1.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利率市场化145
12.1.3 经济制度变迁与利率市场化147
12.2 中国利率政策:回顾与展望149
12.1.1 建国初期过渡性利率政策149
12.1.2“一五”时期的利率政策151
12.1.4 1978-1985:恢复性的利率政策152
12.1.3 1958-1978年的利率政策152
12.1.5 1986-1996:波动起伏的利率政策154
12.3 对1978年以后利率调整的评述155
12.3.1 1996年以前的利率政策--利率走高和通货膨胀并存155
12.3.2 1996-1999年的利率:连续调低158
12.3.3 利率政策的评述159
12.3.4 1996年以后我国利率政策效应分析161
13 1992年以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储蓄存款的多样化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下)169
13.1 对利率市场化应具备的条件分析169
13.1.1 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要能够有效地发挥“指示器”的作用170
13.1.2 货币供求变动要能通过利率反映,利率上下调整要能影响货币供求172
13.1.3 商业银行体系要对利率的升降变化反映敏捷173
13.1.4 微观经济主体的融资行为要建立在健全的利益机制基础上,且对利率具有较高的弹性174
13.1.5 利率市场化需要一个稳定的融资环境和良好的经济环境175
13.2 中国的利率政策:现实与选择176
13.2.1 取消贷款限额,为利率杠杆腾出空间179
13.2.2 降低存款利率和准备金存款利率180
13.3 1998年,间接融资紧缩的经济学分析182
13.3.1 经济紧缩与货币流通不足存在关系183
13.3.2 外生性货币供给不能有效转化为内生性货币需求主要问题来自于间接融资体系184
13.3.3 间接融资体系实质处于一种紧缩状态185
13.3.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分析188
13.3.5 解决间接融资紧缩的措施189
14 中国金融业的变革194
14.1 计划经济与“大一统”银行体制194
下篇 银行理论与发展194
14.1.1 计划经济下的金融运行与特征195
14.1.2 旧金融体制的弊端197
14.2 经济体制改革与银行业作用的变迁202
14.2.1 “中国之谜”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204
14.2.2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07
14.2.3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215
15 中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变迁223
15.1 “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224
15.1.1 “信贷差额包干”的基本内容与积极意义224
15.1.2 “信贷差额包干”的局限性225
15.2.1 “实存实贷”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与特点226
15.2 “实存实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226
15.2.2 “实存实贷”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进228
15.3 贷款规模的取消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的建立230
15.3.1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局限性230
15.3.2 贷款规模控制的局限性230
15.4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及方法234
15.4.1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理论基础234
15.4.2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236
15.4.3 利率敏感性缺口法242
15.4.4 持续期管理246
案例1 分析某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状况249
1.1.3 备付金比例指标250
1.1.2 贷款质量指标250
1.1.1 存款比例指标250
1.1 各比例指标分析250
1.1.4 拆借资金比例指标251
1.1.5 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指标251
1.2 该行资产负债管理综合评价252
16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体制性成因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253
16.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体制性成因分析255
16.1.1 制度变迁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255
16.1.2 产权安排与不良资产261
16.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债转股”问题的探讨267
16.2.1 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意义267
16.2.2 “债转股”有关问题的探讨269
17.1.1 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问题275
17 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问题275
17.1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275
17.1.2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问题的挑战278
17.2 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金融安全280
17.2.1 国际资本流动对银行业的影响280
17.2.2 国际资本流动与东道国的货币政策281
17.2.3 国际资本流动与泡沫经济286
17.2.4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287
17.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与中国银行业的安全问题289
17.3.1 金融服务贸易及有关协定的影响290
17.3.2 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292
17.3.3 准确把握加入与保护国内银行业的界限304
热门推荐
- 1706524.html
- 2990210.html
- 2169769.html
- 3525804.html
- 2494225.html
- 3209810.html
- 2749467.html
- 3252312.html
- 1486499.html
- 20318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69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20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79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33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194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5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11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57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78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