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 从李贽到戴震【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吴根友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4059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61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 从李贽到戴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一 萧萐父1
序二 许苏民1
自序1
第一章 绪论1
一、引言: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思考1
二、现代化:普遍的抑或是特殊的问题4
1.现代化问题的历史溯源4
2.20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代表观点13
3.20世纪部分中国学者对“现代化”的理解17
4.“比较现代化”视域里另一种可能性之探索21
三、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体系及其本质特征24
1.余英时的“内在超越说”25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部分学者对传统价值观的认识28
3.“自我中心”与社会关怀的辩证统一——我对传统价值体系的理解31
四、古代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分水岭38
1.区分标准的讨论38
2.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42
3.回顾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生长历程的意义43
五、传统价值观向现代蜕变的历史背景46
1.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及其缓慢发展46
2.政治风云的变化及君主专制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49
3.城市文明的兴起与市民阶层意识的觉醒51
4.传统哲学文化与西方文化优秀精神的撷取及其相互熔铸60
六、传统价值观向现代蜕变的核心标志62
1.“求真”64
2.“贵我”70
3.“即工夫即本体”的实践观73
七、传统价值观向现代蜕变的多维表现75
1.社会风俗的变化75
2.学术风气的变化76
3.艺术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77
4.教育观念的变化78
6.公私观念的变化79
5.政治与法权观念的变化79
八、本书研究的范围、方法及其取材的理由80
第二章 “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而“决之一己之是非”的价值重估时期82
第一节 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83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83
1.经济成分的变化与张居正的政治改革83
2.市民阶层力量的兴起与阶级斗争的新动向85
3.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文艺审美趣味的翻新86
二、呼唤“真人”的时代精神89
1.王龙溪、罗汝芳的“贵真”思想及其对李贽的影响89
2.“童心说”的具体内涵及其与前修思想之异同94
的多维表现100
3.文艺领域里的真情论、性灵说与“求真”100
三、道德真诚与事实之真的关系——“求真”价值理想在科学领域的表现104
1.“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权”——李时珍的医学、科学与哲学105
2.“音生于数”,“数真则音无不合”——朱载堉论艺术规律与艺术哲学107
3.地理考察与科学发现——徐霞客的科学精神109
4.“下学工夫,有理有事”——徐光启对经验科学与理论科学价值目标的阐发111
5.《天工开物》与宋应星的科技思想114
第二节 重新界定人的价值——重功利而倡平等的新价值取向119
一、“圣人亦同众人之身”——圣凡平等观120
1.圣人的概念分析120
2.“圣人亦私”的功利观123
3.“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圣凡平等”126
二、“识有长短,非关男女”——男女平等观130
1.“识有长短,非关男女”——男女价值的重估130
2.文学作品中的才女形象与男女平等观念在文学领域里的深化132
三、“良贾何负于闳儒”——士商平等观134
1.“士商异术而同志”的道德价值平等观135
2.“农工商贾”皆是勤劳治生之业137
3.“衣冠中,多有见利忘义”,“愚夫愚妇倒能见利思义”139
四、五伦之中,独重师友之道141
1.“以朋友为归”141
2.“古人结交惟结心”——文学作品中对“朋友之伦”主题的关注144
第三节 “人情物欲”与“天理”价值的重估145
1.传统理欲范畴内涵的简析146
一、“非民情物欲”则“以为不善”的新善恶观146
2.“非民情物欲”则“以为不善”的新善恶观148
3.“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新伦理观149
4.肯定“人情物欲”的观念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151
二、“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的情理二元标准153
1.情理范畴简析153
2.主情的文艺观154
3.文艺作品中的颂情作品157
第四节 “各从所好,各骋所长”的个性解放思想159
一、“一切条教、禁约,皆不必用”159
1.“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李贽论个人自由160
2.“古今来莫非话也,话莫非笑也”——冯梦龙的“笑论”及其对旧价值秩序之重估164
二、狂者胸次与豪杰精神165
1.李贽论豪杰与狂狷166
2.文艺美学领域对豪杰、侠士的歌颂168
第三章 “推故而别致其新”的明清之际173
第一节 “天崩地解”、“海徙山移”的政治变故与时代要求174
一、新的社会矛盾纽结和以清代明的政治变故过程174
1.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及其公开化175
2.以清代明的特殊历史进程177
二、“求实”、“经世”的时代潮流与儒学的自我分化178
1.“质测之学”的兴起178
2.“通经致用”的学术观186
3.“性情统一”论的美学理想188
一、重视“生人之气”与“英尤特立”之士的新豪杰理想191
第二节 “我者,大公至理之所凝也”——兼顾个性与社会和谐的“大我”观191
二、“言无我者,亦于我而言无我尔”——挺立道德主体的个性价值194
1.“无我”思想的历史内涵194
2.“大我”理想的多重意义194
3.“有我之非私”——“我”与“私”之区别196
三、“以我自爱之心,而为爱人之理”——个性申张与絜矩之道的辩证197
四、“坐集千古之智,折衷其间”——“理性自我”与历史批判199
1.“坐集千古之智,折衷其间”——历史批判理性199
2.“性情相需论”——文艺审美领域里的理性精神201
五、“他年之道”与“明日之吾”——开放的社会与发展的自我205
1.“人必有私”论207
六、“大我”理想的人性论基础207
2.“气质之性”一元论210
3.“继善成性”、“习与性成”的辩证、发展的人性论211
第三节 理欲、情理关系的新整合212
一、“天理必寓于人欲以见”——伦理的超越性与伦理的物质性基础关系之辩证213
1.人欲恰到好处即是天理213
2.“害人欲者,则终非天理之极至也”215
3.“人欲”与“生机”217
4.“理,形而下也;无理,形而上也。”——傅山对“天理”观之解构217
二、“甘食悦色,天地之化机”——人性的社会需求论之萌芽219
1.“天使人甘食悦色,天之仁”219
2.“理性爱”之萌芽221
3.慎重别人欲之中的公与私222
三、“天理、人情,元无二致”的情理统一论224
1.王夫之的“情理”统一观225
2.正当“人情”即“天理”——文学艺术中情理统一的意识230
3.以情抗理和以情抗权——艺术中再现的情理冲突232
第四节 “不以一人之私害天下之公”——新公私观235
一、旧瓶装新酒——公私范畴的历史内涵及其在明清之际的变化235
二、君权“可继、可禅、可革”——突破“三纲”的早期民主政治观念237
1.“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公天下”理想237
2.“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君臣之名相对论242
3.“虚君”“分权”说245
4.文艺美学领域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248
三、“工商皆本”的新经济思想与国民财富之追求253
1.“大贾富民,国之司命”254
2.统一货币与建立国内统一市场的经济理想259
3.“惩墨吏,纾富民”——吏制改革与保护富民的新经济理想263
4.文艺作品中重视商人的观念266
第四章 回流中前进的18世纪269
第一节 18世纪的历史回流与回流中的历史前进271
一、理学的复兴与康雍乾“盛世”背后的历史真相272
1.官方理学的复兴与理学精神的衰亡272
2.文化整理与文化破坏的矛盾现象274
3.新思想的顽强生命力与新的精神风貌276
二、文化考古与“求真”价值理想内涵的丰富277
1.18世纪考据学意义重估277
2.戴震“分理说”与“求真”价值理想在18世纪的深化280
3.“求真”精神在文艺美学领域的表现形态284
三、在历史哲学中所寄托的民主政治理想288
1.“法者,原非徒为天下臣民设也”288
2.通过对借鬼神判案的虚假性之揭露,强调法律必须符合世俗理性290
3.“委曲以取大臣之心,不如直捷以论大臣之道”——“为臣之道”续论292
4.“天之爱民甚矣,岂使一人肆于民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之再思考295
第二节 “天理”观念内涵的再辨析与“分理”观念的产生299
一、“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戴震的“分理说”299
1.“理”非“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300
2.“人死于法,犹有怜之;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袁枚等直斥“以理杀人”、“以孝杀人”303
1.以情释理与新人文理想的产生307
二、“理者,尽夫情欲之微而必区以别焉”——以情释理与新人文观念的产生307
2.“欲而不私”——新旧伦理学的理论分水岭311
三、“尽其自然”而“归于必然”——天道、人道的统一与人性的充分展开317
1.自然与必然317
2.“天下惟一本”,“血气心知”而已318
第三节 “夫妇之道,人道之始”——男女价值平等观念之再深化319
一、“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319
1.男女价值的颠倒320
2.女子才德高于男子322
二、男女平等思想的深化324
1.对女子受教育权的关注324
2.追求“女名臣的美名”与女子参政意识的觉醒326
3.“夫妻如盗贼之防,不已悖乎?”——传统家庭生活中“两性伦理”之质疑327
第四节 旧的价值秩序之颠倒与新的平等思想之曙光329
一、“呵神骂鬼之谈”与借鬼神批评现实的思想隐喻329
1.“人神上帝,皆人心之慕愿以致其极尔”——郑板桥对人神观的理性反思329
2.袁枚向鬼神挑战的精神与纪晓岚的呵神之谈331
3.借鬼神而批评人间种种之不平333
4.“理所必无,事所或有”——对宋儒“执一理而害事”的思想专制之批判337
二、“三代下,四民不足以尽天下之民”——社会成员的多元化与开放的职业心态339
1.“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传统四民观念之颠倒339
2.“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对传统士人出路之哲学探索342
3.“三代下,四民不足以尽天下之民”342
1.“盗贼亦穷民尔”——传统法律的合法性之质疑344
三、盗与贼,清与贪等价值观新论——传统道义观之颠覆344
2.“夫政者,正也,当其可则正矣”347
3.清、廉与浊、贪之辩证——政治生活中的道德性与政治道德中的人性问题348
四、“谁非黄帝尧舜之子孙”——透过血缘观念而展示的现代平等精神与人道情怀351
1.“谁非黄帝尧舜之子孙”351
2.“天子之视庶人,犹友朋也,忠恕之至也”355
第五章 结束语358
一、“求真”价值理想的历史轨迹及其二重投影359
二、“崇公”价值理想的逻辑进程与中国特色的平等思想370
附录一:20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研究的三种范式述评381
附录二:熊十力“明清学术史观”斠评403
参考书目录418
后记429
热门推荐
- 940168.html
- 3232356.html
- 3110340.html
- 3760633.html
- 2248562.html
- 3075415.html
- 537868.html
- 1181683.html
- 3482453.html
- 22832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18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89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620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066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44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351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93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77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