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3卷【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杜一宁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 ISBN:750741726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426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499页
- 主题词:福特,H.(1863~1947)-回忆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3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评估指标931
一、经济总规模931
二、经济增长活力932
三、地区自我发展能力934
四、结构转换条件935
第三节 设置区域发展目标体系937
一、经济增长目标指标937
二、社会进步目标指标938
三、生态环境改善目标指标939
四、目标冲突的协调939
第四节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指标942
一、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942
二、产业结构的专门化程度评价943
三、地区产业结构的区际联系评价944
第五节 地区布局格局评价指标945
一、集中度945
二、均衡度946
三、地区布局的阶段性与层次性947
第六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952
一、国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952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956
第三章 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回归分析法962
第一节 回归分析的主要思路与内容962
一、主要思路与工作内容963
二、一元线性回归963
三、多元线性回归975
四、逐步回归977
第二节 用回归分析法进行住房需求量分析978
一、问题的提出978
二、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979
三、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求解及检验980
四、进一步的探讨——逐步回归981
五、结果分析、预测与区间估计981
第四章 区域经济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法984
第一节 聚类分析与层次聚类法984
一、聚类分析方法内容984
二、原始数据处理方法985
三、相似性测度方法989
四、求新类相似性的方法992
五、层次聚类法994
第二节 SPSS软件在聚类分析中的应用996
第三节 用聚类分析法对不同国家地区饮食消费特点分析1006
一、聚类分析过程及结果分析1006
二、对原始数据处理方法的分析选择1008
三、对相似性测度方法的分析选择1009
四、对求新类相似性方法的分析选择1012
五、R型聚类的应用1014
第五章 区域经济分析中的主成分与因子分析法1017
第一节 主成分分析法1017
一、主成分与因子分析的适用范围与基本步骤1017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内容1018
三、主成分的合成1019
四、方差贡献率1020
五、载荷矩阵1020
六、50城市综合实力评价1020
第二节 因子分析法1026
一、因子分析法适用范围1026
二、因子分析模型与因子载荷矩阵1027
三、因子解释与因子旋转1028
四、因子抽取个数与因子得分1030
五、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区别1030
第三节 SPSS软件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中的应用1031
第四节 城市综合实力评价1034
一、城市和指标的选取1034
二、计算方法和结果1035
三、公因子权重和因子值1036
四、城市综合实力排序1037
第六章 区域经济分析中的线性规划分析法1042
第一节 线性规划数学模型求解方法1042
一、线性规划与运筹学1042
二、线性规划问题的提出1043
三、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1046
四、线性规划问题的图形解法1047
五、线性规划问题的单纯形解法1052
六、线性规划的简单实例1060
第二节 线性规划中的影子价格1061
一、对偶问题的提出1061
二、对偶问题的基本定理1064
三、对偶问题与影子价格1065
第三节 线性规划中的灵敏度分析1067
一、问题的提出1067
二、系数调整1068
三、最优基分析1070
四、变量与约束条件调整1071
第四节 用Mathpro软件求解线性规划的方法1072
一、引入数据1072
二、计算机线性规划求解1075
三、应用Mathpro软件求解对偶规划1075
第七章 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层次分析法1078
第一节 层次分析法的要点1078
一、适用范围1078
二、层次分析法步骤1080
第二节 用Mathpro软件进行决策分析方法1086
一、用Mathpro软件进行基本决策分析1086
二、用Mathpro软件进行层次分析法计算1090
第三节 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区域经济分析实例1094
一、层次分析法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1094
二、综合模型系统在我国经济区划中的应用1099
附录:决策分析基本方法1101
一、决策论1101
二、不确定型决策1104
三、风险型决策与决策树1107
四、效用理论与主观概率1113
第八章 用计量分析法进行区域市场分析1118
第一节 影响区域市场潜量的因素1118
一、经济因素1118
二、消费倾向1122
三、竞争环境1124
第二节 区域市场潜量分析预测方法1125
一、累加法1125
二、购买力指数预测法1128
三、抽样法1128
四、类推法1130
五、特尔斐法1131
第三节 区域市场封锁1132
一、市场封锁的表现形态1132
二、市场封锁的生成机制1134
三、市场封锁的影响效应1135
第九章 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1137
第一节 区域人力资源的特征1137
一、区域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1137
二、区域人力资源的主要特征1137
第二节 人力资源素质与区域经济发展1138
一、从广东珠三角地区和东西两翼地区的比较来看1138
二、从广东个别市的比较来看1140
三、区域人力资源素质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呈正相关性1141
第三节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1141
一、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1141
二、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1142
三、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欠发达地区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客观要求1142
第四节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规划1143
一、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1143
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规划1145
第五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计量分析方法1148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动因1148
二、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模型1151
三、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效应与区域贡献分析1156
第六节 人才流动的计量分析方法1158
一、人才流动必要性模型1159
二、人才引进效应分析1161
三、人才引进的实证分析1163
第十章 用计量分析法进行区域交通与旅游规划1164
第一节 区位优势与交通成本的计量分析1164
一、交通规划的意义1164
二、两地间货流及客流的测定1167
三、两点之间线路的选定1172
四、道路建设的经济效益评价1175
五、路网的评价与规划1178
六、道路的优化区位研究1184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规划与旅游地的计量评价1186
一、旅游业的乘数效应1186
二、旅游资源的界定与分类1191
三、旅游资源规模及容量分析1196
四、旅游地可进入性分析1200
五、旅游消费结构分析1202
六、旅游定位规划1205
第十一章 用计量分析法进行区域城镇经济分析1211
第一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1211
一、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1211
二、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1212
三、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1213
四、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1216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1216
一、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1217
二、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1245
三、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1250
四、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1255
第三节 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1261
一、矿业城市1261
二、风景旅游和纪念性城市1264
三、山地城市1272
四、港口城市1276
第四节 城镇规划的两个计量模型1282
一、引力模型1282
二、城镇体系模型1287
第五节 区域经济中的小城镇规划与发展1295
一、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1295
二、长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1298
三、环渤海湾地区小城镇的发展1302
四、不同发展模式的借鉴和融合1305
五、不同城镇密集区小城镇的发展重点1306
六、小城镇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的基本选择1307
第六节 城市布局条件的分析评价1310
一、地质条件1310
二、水文条件1312
三、气候条件1313
四、地形条件1315
第七节 城市地域结构的结节性分析1315
一、结节点的界定及构成1315
二、结节点形成的区位过程1316
三、结节点规模的计量分析1317
第八节 城市交通规划方法1317
一、城市职能分区与交通主体流向1317
二、交通规划的分段模式和立体模式1319
第九节 城市重心转移方法1325
一、城市重心的界定方法1325
二、城市重心转移的规律和形式1325
附录一 分布表1327
附录二 相关系数检验表1329
附录三 效用函数数值表1330
第四篇 区域经济竞争1341
第一章 区域经济竞争力差异分析1341
一、区域经济竞争力1341
二、要素禀赋理论1342
三、输出基础理论1343
四、增长极理论1343
五、累积因果理论1344
六、核心—外围模式1344
七、产业集群理论1344
八、三螺旋理论1346
第二章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微观主体1347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共同特性1347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类型1349
三、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微观主体1352
第三章 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1356
一、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方法1356
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1360
第四章 区位优势及其影响因素1362
第一节 区位优势及其涵义的变化1362
一、区位优势1362
二、人才是最重要的区位优势1363
三、传统要素隐退为区域环境1363
四、区域要素的多样化1364
第二节 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因素1365
一、新技术革命浪潮与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365
二、新技术革命与生产模式的转变1366
三、新技术革命与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变1369
四、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与竞争力提升的影响1369
第三节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1373
一、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理论1373
二、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1374
第五章 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途径1377
第一节 科技型中小企业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机制1377
第二节 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模式1382
一、区域发展优势评价1383
二、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分析1384
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拟定1385
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选择1386
第三节 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途径1387
一、智力密集主导型1387
二、产业基础主导型1390
三、内陆资源型1393
四、沿海资源主导型1395
第六章 区域竞争创新与区域学习1397
一、区域竞争与学习1397
二、区域创新与学习1398
三、区域集群学习与区域竞争优势1401
四、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区域学习与竞争力提升的实例1405
热门推荐
- 2066262.html
- 1631189.html
- 2814248.html
- 3442588.html
- 133965.html
- 2931283.html
- 58373.html
- 955986.html
- 434610.html
- 6750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75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50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36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7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37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95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49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999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68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1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