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权法 第3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于海涌,丁南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602921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69页
- 主题词:物权法-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物权法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物权法总论第一章 物权通论1
第一节 物权的内涵1
一、物权的定义1
二、物权的特征2
第二节 物权之客体3
一、物权法上的物3
二、物的分类4
第三节 物权之类型体系6
一、完全物权与定限物权6
二、主物权与从物权7
三、不动产物权与动产物权7
四、意定物权与法定物权7
五、登记物权与不登记物权7
六、本权与占有7
第四节 物权之效力8
一、排他效力8
二、优先效力8
三、追及效力9
四、物上请求权10
第二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2
第一节 物权法定原则12
一、物权之本质属性12
二、发挥物之经济效用12
三、保证物权变动之安全快捷13
第二节 一物一权原则13
第三节 公示公信原则14
一、公示原则14
二、公信原则16
第四节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18
一、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基本观点18
二、物权行为理论存在的争议20
三、物权行为理论下的利益状态分析23
四、物权行为理论的发展24
五、物权行为理论对我国物权立法的影响25
第三章 物权变动28
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涵义28
一、物权之发生28
二、物权之变更28
三、物权之消灭28
第二节 物权变动的基本模式29
一、债权意思主义变动模式29
二、物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30
三、债权形式主义模式31
第三节 物权变动的基本范畴32
一、物权交易当事人之保护32
二、真正权利人之保护33
三、善意第三人之保护33
第四节 物权变动中保护第三人利益的规则35
一、公示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的比较分析36
二、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公示公信原则的关系40
第五节 无权处分中债权行为的法律效力问题42
一、关于无权处分的争议42
二、买卖合同的效力与立法者的价值取向43
三、利害关系人利益状态的实证分析45
四、对于无权处分行为的结论48
第二编 所有权49
第四章 所有权概论49
第一节 所有权的涵义49
一、所有权的概念49
二、所有权与相似范畴49
三、所有权的发展趋势51
第二节 所有权的权能、特征、本质及保护52
一、所有权的权能52
二、所有权的特征53
三、所有权的本质53
四、所有权的保护54
第五章 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56
第一节 概述56
一、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与私人所有56
二、“三分法”及其争议56
第二节 国家所有权57
一、国家所有权概述57
二、国家所有权的客体58
三、国家所有权的行使60
第三节 集体所有权60
一、集体所有权概述60
二、集体所有权的形成61
三、集体所有权的性质62
四、集体土地的流转62
五、集体所有权之存废63
第四节 私人所有权和社会团体所有权64
一、私人所有权的产生64
二、私人所有权的内涵65
三、私人所有权的构成66
四、私人所有权的保护67
五、社会团体所有权67
第五节 征收68
一、征收的内涵68
二、征收的理论基础69
三、征收的前提——公共利益70
四、补偿71
第六章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74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74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内涵74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特征75
第二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内容76
一、专有权76
二、共有权77
三、成员(社员)权79
第七章 共有81
第一节 共有概述81
一、共有关系的概念和特征81
二、共有的种类81
第二节 按份共有82
一、按份共有的概念82
二、按份共有的特征82
三、共有人的权利83
四、共有物的管理84
五、共有物的处分85
六、共有物的分割85
第三节 共同共有与准共有86
一、共同共有的概念和特征86
二、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的区别86
三、共同共有的类型87
四、共同共有的内部关系88
五、共同共有的外部关系89
六、准共有89
第八章 相邻关系90
第一节 相邻关系的概念与特征90
一、相邻关系的概念90
二、相邻关系的特征91
三、相邻关系之相关问题91
第二节 相邻关系的制度价值92
一、法律价值92
二、道德价值92
三、经济价值92
第三节 相邻关系的种类92
一、因用水、排水而发生的相邻关系93
二、因使用邻地而发生的相邻关系93
三、因建筑物相邻而发生的相邻关系93
四、因防止损害而发生的相邻关系93
五、因相邻地界而发生的相邻关系94
第四节 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94
一、有利生产的原则94
二、方便生活的原则94
三、团结互助的原则94
四、公平合理的原则94
第五节 现代社会相邻关系的发展趋势95
一、由土地相邻向建筑物相邻95
二、从财产相邻向人格相邻95
三、从非环保型向环保型相邻96
第九章 所有权的取得97
第一节 善意取得97
一、概述97
二、构成要件97
三、法律效果100
第二节 拾得遗失物101
一、概述101
二、构成要件101
三、拾得人的权利和义务102
四、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果103
五、拾得人对遗失物进行不法处置的法律效果103
六、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和隐藏物104
第三节 添附105
一、概述105
二、添附之发生105
三、法律效果106
四、关于恶意添附的问题107
第四节 先占107
一、概述107
二、构成要件107
三、法律效果108
第五节 取得时效108
一、概述108
二、取得时效的理论基础109
三、构成要件109
四、取得时效的存废114
第三编 用益物权117
第十章 用益物权概论117
第一节 用益物权的概念与特征117
一、概述117
二、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别118
第二节 用益物权的意义与作用120
一、促进物的有效利用120
二、保障物的使用过程中的利益平衡120
三、维护物的利用秩序121
第三节 用益物权的历史与发展122
一、罗马法中的用益物权122
二、罗马法用益物权制度在大陆法的继承与发展123
三、我国《物权法》颁布之前民事法律规定的用益物权的类型124
四、我国《物权法》中规定的用益物权制度125
第十一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126
第一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概述126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永佃权126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征127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永佃权的区别127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与消灭129
一、因法律行为而取得129
二、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130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130
第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效力131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权利131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义务132
第十二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宅基地使用权133
第一节 传统民法的地上权133
一、地上权的概念与特征133
二、地上权与永佃权的异同134
三、地上权制度的历史沿革134
第二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136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征136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137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效力138
四、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141
第三节 宅基地使用权142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与特征143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144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效力144
四、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146
五、宅基地使用权与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区别147
第十三章 地役权148
第一节 地役权的基础理论148
一、地役权的概念与特征148
二、地役权与相邻权的区别149
三、地役权制度的历史沿革150
四、地役权的种类151
五、地役权的主体和客体152
第二节 地役权的取得153
一、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153
二、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154
第三节 地役权的效力154
一、地役权人的权利与义务154
二、供役地人的权利与义务156
第四节 地役权的消灭156
一、土地征收157
二、地役权无存续之必要及法院宣告157
三、消灭时效、约定消灭事由的发生及存续期间届满157
四、抛弃和混同157
第十四章 典权159
第一节 典权的基础理论159
一、典权的概念与特征159
二、典权与类似权利的区别160
三、典权的性质162
四、关于典权制度的存废163
第二节 典权的取得165
一、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165
二、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166
三、典权的期限166
第三节 典权的效力167
一、典权人的权利与义务167
二、出典人的权利与义务169
第四节 典权的消灭171
一、回赎171
二、找贴171
三、作绝、别卖与混同171
四、典权的抛弃与灭失172
第十五章 特殊用益物权173
第一节 特殊用益物权概述173
一、特殊用益物权的概念及性质173
二、特殊用益物权的特征174
三、特殊用益物权的取得175
四、特殊用益物权的效力176
五、特殊用益物权的消灭177
第二节 矿业权178
一、矿产资源的概念和特征178
二、矿业权179
三、探矿权183
四、采矿权184
第三节 捕捞权、养殖权与狩猎权186
一、捕捞权与养殖权186
二、狩猎权189
第四节 取水权192
一、水资源概念及其特征192
二、水资源所有权与利用权193
三、取水权194
四、取水权人的权利与义务196
第五节 海域使用权197
一、海域使用权概述197
二、海域使用权的概念与特征198
三、海域使用权的取得198
四、海域使用权的效力200
五、海域使用权的消灭203
第四编 担保物权204
第十六章 担保物权概论204
第一节 担保物权的意义及其社会作用204
一、担保物权制度的法律渊源204
二、担保物权的意义205
三、担保物权的社会作用206
第二节 担保物权的种类208
一、法定担保物权与意定担保物权209
二、动产担保物权、不动产担保物权与权利担保物权209
三、特定财产担保物权与非特定财产担保物权209
四、占有担保物权与非占有担保物权209
五、留置性担保物权与优先清偿性担保物权210
六、定限型担保物权与权利移转型担保物权210
第三节 担保物权的性质210
一、从属性211
二、不可分性211
三、物上代位性211
第十七章 抵押权212
第一节 抵押权概述212
一、抵押权的意义212
二、抵押权的特性213
第二节 抵押权的取得213
一、依据法律行为而取得213
二、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215
第三节 抵押权的效力215
一、抵押权担保债权的范围215
二、抵押权标的物的范围216
三、抵押权对于抵押人的效力218
四、抵押权对于抵押权人的效力223
第四节 抵押权的消灭231
一、主债权消灭则抵押权随之消灭231
二、抵押权的实现导致抵押权消灭232
三、抵押财产灭失时抵押权随之消灭232
第五节 特殊抵押权232
一、法定抵押233
二、权利抵押234
三、动产抵押235
四、共同抵押237
五、最高额抵押238
六、财团抵押240
七、证券抵押241
第十八章 质权243
第一节 质权概述243
一、质权的概念、特点与作用243
二、质权的分类244
第二节 动产质押245
一、动产质权的意义245
二、动产质权的发生245
三、动产质权的效力248
四、动产质权的消灭254
第三节 权利质权255
一、权利质权的意义255
二、权利质权的发生255
三、权利质权的效力259
四、权利质权的消灭261
第十九章 留置权263
第一节 留置权概述263
一、留置权的概念及作用263
二、留置权的法律特征263
三、留置权与类似权利的区别264
第二节 留置权取得要件266
一、留置权成立的积极要件266
二、留置权成立的消极要件268
第三节 留置权的效力269
一、留置权的效力范围269
二、留置权人的权利269
三、留置权人的义务270
四、留置物所有人的权利义务270
五、同一财产留置权与抵押权并存时留置权的实行270
第四节 留置权的消灭271
一、另行提供担保271
二、占有的丧失272
第二十章 非典型担保273
第一节 让与担保273
一、让与担保的沿革及意义273
二、让与担保的取得274
三、让与担保的效力275
四、让与担保的消灭277
第二节 所有权保留买卖277
一、所有权保留的意义277
二、所有权保留买卖的法律上的性质及内外部关系278
第五编 民法特别法中的物权制度第二十一章 海商法中的特别物权制度281
第一节 船舶优先权的物权性质281
一、船舶优先权282
二、船舶优先权的性质282
第二节 船舶优先权的特殊法律效力284
第二十二章 票据法中的特别物权制度286
第一节 票据占有与票据权利286
一、票据占有与票据权利的享有287
二、票据占有与票据权利的行使和保全288
第二节 票据占有的丧失与救济288
一、挂失止付288
二、申请公示催告289
三、票据诉讼289
第二十三章 保险法中的特别物权制度291
第一节 保险与委付291
一、海上保险损害额的计算291
二、委付为一种特殊的物权变动方式293
第二节 委付的成立及其效力293
一、委付之成立293
二、委付之效力294
第二十四章 信托法中的特别物权制度295
第一节 信托与信托财产295
一、信托295
二、信托财产295
第二节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296
一、信托财产的非继承性296
二、破产财团之排除297
三、强制执行之禁止297
四、抵消之禁止297
五、混同之限制298
六、信托财产有限责任的确立298
七、分别管理的义务298
第六编 占有299
第二十五章 占有概论299
第一节 占有的概念、性质与功能299
一、占有的概念299
二、占有的性质303
三、占有的功能309
第二节 占有制度的历史沿革315
一、罗马法的占有315
二、日耳曼法和教会法的占有316
三、Savigny与Ihering的理论整合316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占有制度对传统的继承状况317
第三节 占有的分类318
一、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318
二、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319
三、瑕疵占有与无瑕疵占有320
四、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321
五、单独占有与共同占有322
六、自己占有与占有辅助322
七、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323
第二十六章 占有关系325
第一节 占有的主体与客体325
一、占有的主体325
二、占有的客体326
第二节 占有的取得与丧失327
一、概述327
二、占有的原始取得328
三、占有的继受取得330
四、占有的丧失332
第二十七章 占有的效力333
第一节 占有的权利推定与占有状态的推定333
一、占有的权利推定333
二、占有状态的推定334
第二节 动产的善意取得334
第三节 占有人的使用收益、费用求偿权及责任334
一、概述334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335
第四节 占有保护335
一、占有保护的概念335
二、占有保护的方法336
主要参考文献339
热门推荐
- 1326976.html
- 1873490.html
- 3899227.html
- 2768148.html
- 2223991.html
- 3726956.html
- 3199841.html
- 3454091.html
- 1513874.html
- 36659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36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91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42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99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12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06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53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79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08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