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行车运动的科学与实践【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李之俊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4393883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136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自行车运动-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行车运动的科学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自行车运动员的肌肉系统功能1
第一节 肌肉生理2
一、参与自行车运动的肌肉2
(一)下肢肌肉的活动特征2
(二)腹部、背部和上肢肌肉的活动特征6
二、肌纤维类型及其募集6
(一)肌纤维分类及其生理生化特点6
(二)肌纤维的百分比8
(三)肌纤维的募集9
三、肌肉力量与肌肉耐力12
(一)肌肉力量12
(二)肌肉耐力13
(三)肌肉力量与耐力之间的关系13
四、肌肉疲劳与乳酸15
(一)肌肉疲劳15
(二)乳酸的生成及其作用15
第二节 影响肌肉功能的因素17
一、骑行姿势17
二、座位高度19
三、坐管角度19
四、踏蹬频率20
第三节 肌肉力量及其评价22
一、肌肉力量的重要性22
二、发展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23
(一)肌肉适应能力24
(二)肌肉肥大25
(三)肌肉最大力量26
(四)肌肉最大功率28
(五)肌肉力量耐力29
(六)肌肉力量维持30
三、肌肉力量的测试与评价31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33
第二章 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及其测试与评定35
第一节 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及其研究进展38
一、有氧能力与心肺系统39
(一)每搏量和血容量40
(二)耐热和散热40
二、有氧能力与肌肉系统41
(一)肌纤维类型及募集41
(二)毛细血管密度41
(三)肌球素水平42
(四)氧化酶活性42
(五)肌肉离子泵的调节43
(六)骨骼肌缓冲氢离子能力43
(七)高能磷酸盐储备44
三、有氧能力与代谢系统44
(一)能量代谢45
(二)骑车效率与骑车经济性46
四、小结47
第二节 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的训练47
一、少年运动员有氧耐力开始训练的时间47
二、女子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的特点48
三、一般有氧耐力和专项有氧耐力安排49
四、有氧耐力的训练49
(一)持续训练法50
(二)间歇训练法51
(三)高原训练52
五、小结55
第三节 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训练方案的优化55
一、研究内容57
(一)运动强度57
(二)持续时间58
(三)间歇恢复时间59
(四)组数和频率60
(五)骑行频率61
(六)恢复方式62
(七)成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62
(八)其他66
二、小结66
第四节 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测试评定方法67
一、最大摄氧量67
(一)直接测定法67
(二)间接测定法68
(三)在实践中的应用68
二、最大摄氧量强度69
三、最大摄氧量强度持续时间70
四、无氧阈法70
(一)乳酸无氧阈测定法71
(二)通气无氧阈法72
(三)心率无氧阈法72
五、小结73
第三章 自行车运动员无氧能力及其测试与评定77
第一节 自行车运动员无氧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及其研究进展77
一、无氧能量代谢系统78
二、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因素81
第二节 自行车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的检测与评价85
一、非乳酸性无氧能量87
二、运动员非乳酸无氧运动能力的评定87
(一)马格利亚阶梯实验88
(二)磷酸原能商法88
(三)10s最大负荷测试法89
(四)30m跑测试方法89
(五)耶格15s纵跳89
(六)纵跳实验90
三、乳酸性无氧能量90
四、运动员乳酸性无氧运动能力的评定92
(一)30s最大负荷测试方法92
(二)60s最大负荷测试方法92
(三)Wingate无氧测试93
(四)改良的Wingate无氧测试94
(五)120s最大测验95
(六)耶格60s跳96
(七)最大累积缺氧量测验96
第三节 自行车运动员无氧能力的训练98
一、自行车运动项目的供能特点98
(一)1000m争先赛98
(二)女子500m计时赛99
(三)女子3km个人追逐赛99
(四)男子40km、女子20km计时赛100
(五)公路男子180km,女子80km大组赛100
二、自行车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训练特点和方法101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104
第四章 自行车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控107
第一节 自行车运动训练中常用生理指标108
一、心率108
(一)常用的心率指标108
(二)心率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109
(三)心率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109
二、血压111
(一)血压的测量及注意事项111
(二)血压的正常值111
(三)血压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112
三、其他生理监控指标112
(一)体重112
(二)身体成分113
第二节 自行车运动训练中常用生化测试指标115
一、氧转运系统指标115
(一)氧转运系统常用检测指标与方法115
(二)参考值116
(三)氧转运系统指标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116
二、内分泌系统指标118
(一)内分泌系统常用检测指标与方法118
(二)参考值118
(三)内分泌系统指标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119
三、免疫系统指标120
(一)免疫系统常用检测指标与方法120
(二)参考值120
(三)免疫系统指标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121
四、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121
(一)CK和BU的作用及参考值122
(二)CK和BU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123
五、血乳酸124
(一)Bla的测试及注意事项124
(二)Bla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124
六、尿十项125
(一)尿十项指标简介126
(二)尿十项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127
第三节 小结与展望127
第五章 自行车运动员的体能训练131
第一节 自行车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的研究现状132
一、场地自行车一般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133
二、场地自行车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135
第二节 自行车运动员力量训练计划的制定140
一、力量训练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141
二、力量训练计划的制定142
(一)需求分析142
(二)训练动作的选择146
(三)训练频率147
(四)训练动作的顺序147
(五)训练负荷、重复次数148
(六)训练量149
(七)休息时间149
第三节 自行车运动员的速度、速度耐力、灵敏素质的训练150
一、自行车运动员的速度训练150
(一)第一级训练方法150
(二)第二级训练方法152
(三)第三级训练方法153
二、自行车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训练153
三、自行车运动员的柔韧训练154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155
第六章 自行车运动员的营养与体能恢复158
第一节 运动员能量需求与评价159
一、自行车运动的能量代谢159
二、各运动项目能量消耗160
三、能量消耗与输出功率161
第二节 基本营养素和液体补充162
一、优秀运动员对糖的需求163
二、训练和比赛前的CHO摄入164
三、运动中CHO和液体的摄入165
四、蛋白质(Pr)的需求与补充167
(一)蛋白质需求与功效研究167
(二)蛋白质补充品168
(三)氨基酸的补充169
(四)CHO与蛋白质的联合摄入可以提高肌糖原170
(五)蛋白质加入运动饮料中可以提高运动成绩172
第三节 最佳膳食比例和身体成分比例控制172
一、短距离运动员膳食摄入174
二、中长距离运动员膳食摄入176
三、血糖指数的运用177
四、运动员身体成分控制策略178
第四节 比赛期间的营养建议179
一、赛前糖原超量恢复179
二、运动后的糖原恢复180
三、比赛期间运动营养简要概括181
(一)耐力型选手赛前准备182
(二)比赛中注意事项182
(三)比赛后恢复手段183
第五节 运动营养品的运用185
一、增加肌肉体积和收缩力类185
(一)肌酸186
(二)β-羟基-β-甲基丁酸盐(HMβ)187
二、有氧耐力项目营养补充剂187
(一)左旋肉碱(L-carnitine)187
(二)辅酶Q10(Co Q10)188
(三)血氧饱和度提高补充品188
三、能量补充与免疫调节189
(一)1,6-二磷酸果糖(FDP)189
(二)谷氨酰胺190
(三)人参191
四、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消除运动性中枢疲劳192
(一)咖啡因192
(二)磷脂酰丝氨酸(PS)193
(三)运动性中枢疲劳的营养干预194
五、禁止使用的强力补充剂195
(一)合成类固醇195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196
(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197
(四)生长激素(hGH)197
第六节 小结与展望198
第七章 女子自行车运动员特点200
第一节 女子自行车运动员解剖、生理特点与饮食要求201
一、女子自行车运动员的解剖学特点及应用201
二、女子自行车运动员的生理学特点及应用203
(一)体脂分布与百分比203
(二)有氧能力204
(三)月经周期与运动能力205
三、女子自行车运动员的饮食需求208
第二节 女运动员运动性疾病与口服避孕药209
一、女运动员三联征210
(一)膳食紊乱210
(二)月经紊乱213
(三)骨质疏松215
二、经前期紧张216
三、口服避孕药217
第三节 女子自行车运动员训练注意问题218
一、女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背景219
二、女子自行车运动员的力量训练220
(一)选用类似骑车动作的训练手段221
(二)确保力量训练的爆发性221
(三)采用特殊的关节角度221
(四)强调向心训练222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222
第八章 SRM系统在自行车运动训练监控中的应用224
第一节 SRM系统简介225
一、SRM训练系统简介225
(一)SRM训练系统的作用226
(二)SRM训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226
(三)测试原理227
(四)数据贮存与分析228
(五)测试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229
二、SRM功率自行车简介230
(一)SRM功率自行车的特点230
(二)SRM功率自行车的硬件231
(三)SRM功率自行车的电子元件231
(四)SRM功率自行车的ONLINE软件232
(五)测试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234
第二节 SRM系统在国内外体育科研中的应用情况235
一、SRM系统在国外体育科研中的应用235
二、SRM系统在国内体育科研中的应用238
(一)国内SRM系统的使用及研究概况238
(二)SRM系统在上海优秀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专项体能测试与评定中的应用研究238
第三节 小结与展望264
第九章 高原训练与自行车运动268
第一节 自行车运动高原训练研究进展269
一、高原训练的现状269
二、高原训练提高运动员身体功能和运动能力的机制270
(一)高原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70
(二)高原训练对循环系统的影响271
(三)高原训练对呼吸系统的影响271
(四)高原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272
(五)高原训练对无氧能力和肌肉力量的影响273
三、高原训练在我国自行车运动训练中的应用274
第二节 自行车运动高原训练的若干问题275
一、高原训练的地点和海拔275
二、高原训练的负荷控制276
三、高原训练周期时间和下高原问题278
四、高原训练期间还应注意的问题279
(一)高原训练适应能力的个体差异279
(二)高原训练期间对运动员功能状态的监控280
(三)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免疫功能的降低280
(四)高原训练期间的营养补充281
第三节 模拟高原训练的应用283
一、模拟高原训练概况与发展283
(一)模拟高原训练的发展283
(二)模拟高原训练的特点285
二、低氧训练在自行车训练中的实践与应用285
(一)不同模式低氧训练在自行车训练中的应用285
(二)低氧训练效果286
(三)低氧训练的具体安排288
(四)不同低氧训练模式中功能状态的监控289
(五)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之间的相互安排290
(六)不同年龄和性别运动员的低氧训练291
(七)低氧训练后疲劳恢复方法292
三、自行车车队的模拟高原训练实践292
(一)模拟低住高练的安排293
(二)模拟低住高练的效果294
第四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理307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综述307
(一)低氧训练对EPO影响的动物实验308
(二)高原及模拟高原训练对EPO的影响308
二、内源性与外源性311
(一)EPO的体内来源和生物学特性311
(二)EPO兴奋剂312
三、促红细胞生长素评价313
(一)功能评价和预测的理论基础314
(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314
第五节 小结与展望315
第十章 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选材标准319
第一节 初级自行车运动员的选材标准321
一、初级自行车运动员的选拔321
(一)自行车运动的项目特征与选材年龄323
(二)自行车选材标准的依据328
二、初级自行车运动员的测试与评价329
(一)测试指标330
(二)评定指标331
(三)初选要求331
第二节 优秀自行车后备人才的选材标准335
一、优秀自行车后备人才的选拔335
(一)优秀后备人才的基本条件335
(二)优秀后备人才的测试与评价336
二、自行车优秀后备人才库人库标准(试行)340
(一)拟订《标准》的依据340
(二)具体内容及要求341
第三节 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选材标准342
一、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形态特点342
二、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功能特点343
(一)功能状态与发展343
(二)保持与接近最大有氧功的能力344
(三)某些生理指标的动态追踪345
三、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素质特点346
四、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心理特点349
五、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技术特点349
(一)踏蹬频率349
(二)踏蹬节奏、技术和有效输出功率352
(三)骑车体位对踏蹬能耗与速度的影响353
(四)踏蹬时下肢肌肉力量与生物力学变化354
六、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智能特点355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356
热门推荐
- 1784502.html
- 3258980.html
- 1069136.html
- 618238.html
- 3820469.html
- 1096496.html
- 21970.html
- 2677966.html
- 1884744.html
- 17524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38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14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36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21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125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04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14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171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17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5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