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抗凝与溶栓【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抗凝与溶栓
  • 李晓燕,许琳,谈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236767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89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513页
  • 主题词:血栓栓塞-诊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抗凝与溶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正常人的凝血与溶血机制1

第一节 正常人的出血与凝血机制1

一、血板形态、结构与作用1

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和破坏2

三、血小板在机体内的生理特性3

四、血小板在机体内的主要功能4

第二节 正常人脉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

一、动脉的结构与系统分布6

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征7

三、静脉血管结构与系统分布7

四、心脏冠状循环的结构特点8

五、脑循环的结构特点8

六、肺循环的结构特点9

第三节 血管的抗凝作用及其异常10

一、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作用10

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10

三、血管壁内皮结构损伤11

第四节 正常状态的血液凝固机制11

一、血液凝固的研究近况12

二、凝血过程的延缓与加速15

三、其他凝血成分及其机制16

第五节 纤维蛋白的正常溶解16

一、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16

二、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18

三、血凝与纤溶的动态平衡18

第六节 正常人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生理影响19

一、正常血量及其检测方法19

二、正常人血量变动的影响20

三、正常时血量相对恒定的意义20

四、失血时产生的影响及其血量恢复20

第二章 血栓形成的病症及其病因23

第一节 抗凝血因子发生障碍的原因24

一、蛋白C缺陷症24

二、蛋白S缺陷症25

三、抗凝血酶缺陷症25

四、肝素辅因子Ⅱ缺陷26

五、FV Leiden与非FV Leiden的APCR26

六、凝血酶调节蛋白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7

七、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27

八、血液血型与FⅧ相互作用28

第二节 血小板异常的原因28

一、黏性血小板综合征28

二、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的PLA多态性29

三、血小板膜糖蛋白Ⅰa的多态性29

四、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基因多态性30

第三节 纤溶系统障碍的病原31

一、遗传的病因或因素31

二、后天的获得性病因32

第四节 代谢异常或获得性蛋白缺陷症32

一、抗磷脂综合征32

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3

第三章 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35

第一节 正常时产生凝血的基本机制35

一、血液凝固机制35

二、肝素辅因子及其蛋白的凝血调节作用41

第二节 血栓性栓塞的主要病理机制44

一、心血管的内膜损伤45

二、血液流动的状态改变47

三、血液的特性改变47

第三节 血栓形成进程和其形态48

一、白色血栓48

二、红色血栓48

三、混合血栓48

四、纤维素性血栓49

第四节 血栓形成的病理性转归49

一、血栓溶解、吸收和软化49

二、血栓机化和再通49

三、血栓钙化和同质化50

四、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50

第四章 血栓前状态及其识别性检测53

第一节 高凝状态与血栓前状态的概念53

一、高凝状态53

二、血栓前状态与实验检测54

三、易血栓症54

四、血栓形成综合征55

第二节 高凝状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56

一、病因与发生机制56

二、高凝状态的检测指标和临床诊断58

三、高凝状态的防治原则60

第三节 血栓前状态与实验检测62

一、血管损伤后检测标志物62

二、血小板激活检测标志物63

三、凝血因子活化标志物64

四、抗凝血系统激活标志物65

五、纤溶系统激活标志物66

第四节 血栓前状态的防治原则67

一、一般的治疗原则67

二、主要的预防原则68

第五章 临床中常用抗凝和溶栓治疗药物70

第一节 抗凝血药物70

一、肝素(Heparin)70

二、依诺肝素(Enoxaparin)72

三、那曲肝素钙(Nadroprin Calcium)73

四、达肝素钠(Dalteparin Sodium)74

五、华法林(Warfarin)75

六、双香豆乙酯(Ethyl Biscoumacetate)76

七、藻酸双酯钠(Alginic Sodium Diester)76

八、阿加曲班(Argatroban)77

九、乐比卢定(Lepirudin)78

十、比伐卢定(Bivalirudin)78

十一、蚓激酶(Lumbrokinase)79

十二、双香豆素(Dicumarol)79

十三、鱼精蛋白(Protamine)80

十四、构橼酸钠(Sodium Citrate)80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物81

一、阿司匹林(Aspirin)81

二、噻氯匹定(Ticlopidine)82

三、氯吡格雷(Clopidogrel)83

四、阿昔单抗(Abciximab)84

五、埃替非巴肽(Eptifibatide)84

六、替罗非班(Tirofiban)85

七、曲克芦丁(Troxerutin)86

八、双嘧达莫(Dipyridamole)86

九、沙格雷酯(Sarpogrelate)87

十、奥扎格雷(Ozagrel)87

十一、西洛他唑(Cilostenol)88

十二、依前列醇(Epoprostenol)88

十三、贝前列素(Beraprost)89

十四、伊洛前列素(Iloprost)90

十五、前列地尔(Alprostadil)90

第三节 溶栓治疗的药物91

一、链激酶(SK)91

二、尿激酶(Urokinase)92

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94

四、泰尼普酶(Tenecteplase)95

五、拉诺替普酶(Lanoteplase)96

六、孟替普酶(Monteplase)96

七、蝮蛇抗栓酶(Ahylsantifarctase)96

第四节 去纤维蛋白药物97

一、去纤酶(Defibrinogenase)97

二、降纤酶(Defibrase)98

三、巴曲酶(Batroxobin)98

四、疏血通99

第六章 肝素的研究和临床应用101

第一节 肝素治疗的历史回顾101

第二节 肝素分子结构的进一步研究102

一、肝素构效关系的研究102

二、肝素作为药物引入临床的使用103

第三节 肝素抗凝的药理作用与应用103

一、肝素的药理作用104

二、肝素的抗血栓作用108

三、肝素的其他药理作用110

第四节 肝素药动学研究与临床应用119

一、肝素的药动学研究119

二、肝素主要制剂和用药途径121

三、肝素的制剂和剂量选择125

第五节 肝素适应证、禁忌证、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127

第七章 低分子肝素的开发与临床应用134

第一节 LMWH制剂的开发134

第二节 LMWH的药理作用机制135

一、LMWH对血小板的作用135

二、LMWH抗FX a活性136

三、LMWH抗FⅡ a活性136

四、LMWH促使纤溶活力增加136

五、LMWH促进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释放136

六、LMWH对降低脂肪分解产生影响137

第三节 LMWH的药代动学研究137

第四节 LMWH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139

一、主要适应证139

二、主要禁忌证140

第五节 LMWH不良反应及其拮抗治疗140

第六节 LMWH的临床应用经验142

一、用于普通外科142

二、用于普通内科143

三、用于整形外科143

四、用于脊髓损伤143

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144

六、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144

七、用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45

八、用于血栓性肺栓塞145

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146

十、用于血液透析147

十一、在产科中的使用148

第七节 LMWH的前景和类肝素的研究与开发148

第八章 华法林口服抗凝剂临床应用与监测151

第一节 华法林制剂的药理作用151

第二节 口服华法林与国际标准化比率152

一、及时进行INR的准确监测152

二、INR异常时的处理153

第三节 口服华法林的临床应用153

一、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153

二、慢性冠心病154

三、心脏瓣膜修复与置换治疗154

四、心房颤动154

第四节 特殊情况的华法林抗凝处理154

一、围手术期抗凝治疗154

二、妊娠期间抗凝治疗155

三、抗凝和抗血小板长期联合用药155

第五节 口服华法林抗凝剂用量与临床监测155

第九章 临床常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展158

第一节 溶栓剂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历史回顾158

一、第1代溶栓制剂159

二、第2代溶栓制剂159

三、第3代溶栓制剂160

四、抗栓酶制剂161

第二节 溶栓剂的应用与注意事项162

一、AMI溶栓治疗的用药方法162

二、脑缺血疾病溶栓的给药方法163

三、溶栓时重要并发症的紧急处理163

四、注意加强掌控影响溶栓治疗的效果164

第十章 抗血小板抗凝与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概况168

第一节 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近况169

一、欧洲心脏病学会抗血小板应用推荐171

二、美国STEMI指南阿司匹林应用推荐171

三、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的阿司匹林应用推荐172

四、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抗凝的双重防治措施173

五、高血压时的合理预防性用药174

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合理性预防用药175

第二节 脑血管疾病时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76

一、首选阿司匹林抗凝176

二、改用和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双重治疗177

第三节 抗凝治疗药的应用基本状况178

一、UAP时抗凝处理180

二、AMI抗凝处理180

三、慢性心瓣膜性病抗凝181

四、慢性心力衰竭抗凝181

五、导管介入和体外循环下的抗凝处理181

六、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182

七、脑卒中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182

八、在非心血管疾病中的抗凝治疗182

第四节 常见心血管病应用抗凝药的防治原则184

一、静脉血栓栓塞时的预防184

二、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184

三、心房颤动时的预防184

四、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预防185

五、外科围手术期内的预防185

六、妊娠期间的预防185

第五节 冠心病PCI围手术期的抗血小板与抗凝用药186

一、实施PCI手术前用药186

二、PCI手术过程中用药187

三、PCI手术完成之后用药187

第六节 常用溶栓药的临床应用经验状况188

一、溶血栓药的临床应用188

二、AMI时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90

三、脑梗死时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90

四、肺梗死时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90

五、周围动脉闭塞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90

第七节 ACS时进行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原则191

一、S-T段抬高梗死时的抗凝与溶栓191

二、S-T段抬高ACS时的抗凝与溶栓193

第十一章 抗凝溶栓治疗时的临床监测及其评估197

第一节 抗凝治疗时的实验室监测项目197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97

二、活化凝血时间198

三、凝血酶时间198

四、血浆游离肝素定量检测定199

五、凝血酶钙化凝固时间199

六、肝素-ATⅢ复合物检测200

七、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检测(TAT)200

八、肝素相关血小板减少性实验(HATT)202

九、血栓弹力计图(TEG)检测203

第二节 治疗中各种检测的临床意义和评估204

一、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204

二、实验室检测的问题205

第三节 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筛检试验206

一、一期止血缺陷症筛检的应用206

二、二期止血缺陷症筛检的应用206

三、纤溶活性增强时的筛检试验207

第四节 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筛检试验208

一、血栓前状态的常规筛检试验208

二、临床筛检试验的结果分析208

第五节 抗栓和溶栓治疗监测诊断209

一、抗栓治疗时的监测209

二、抗血小板治疗时的监测210

三、溶栓治疗时的监测210

第十二章 肝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212

第一节 肝素在心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212

一、肝素的基本药理作用212

二、肝素应用剂量和用法213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13

第二节 肝素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217

一、肝素在体外循环时的应用剂量218

二、体外循环中肝素耐药的研究219

三、体外循环中肝素拮抗和肝素反跳220

四、LMWH在体外循环的术中应用221

五、肝素化体外循环用品的生物相容性研究221

第十三章 肝素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225

第一节 肺血栓性栓塞225

第二节 COPD和呼吸衰竭227

第三节 感染性肺炎228

第四节 活动性肺结核229

第五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29

一、ARDS主要表现及其检查诊断230

二、ARDS抗凝治疗的实验研究230

第六节 支气管哮喘231

第七节 肺蛋白沉积症231

第八节 特发性肺纤维化232

一、参与IPF的细胞及其因子232

二、IPF抗凝治疗的进展232

第十四章 肝素在肾脏病和血液净化中的应用235

第一节 肝素在肾脏疾患中的应用235

第二节 肝素对肾脏疾患的作用机制236

第三节 肝素在肾脏疾患中的应用状况237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237

二、肝素制剂的用法和用量237

三、肾脏病临床应用的研究成果237

第四节 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的抗凝处理239

一、出血倾向的间歇血透和间歇血滤的抗凝治疗239

二、出血倾向患者持续性肾替代治疗的抗凝技术241

第五节 肝素在常规血液透析时的应用243

一、肝素用于血液透析的理论研究243

二、血液透析中肝素适应证和禁忌证244

三、血液透析中肝素疗法与注意事项244

第六节 肝素在血液滤过和血浆置换中的应用246

一、血液灌流法(hemoperfusion)246

二、血浆置换法(plasma exchange)246

三、持续动静脉过滤法(CAVH)247

四、肝素在血液净化中应用的副作用247

第七节 肝素抗凝的局限性及新的血透抗凝法248

一、前列腺环素抗凝血液透析248

二、低分子肝素抗凝血液透析249

三、加贝酯抗凝血液透析249

四、噻氯匹定加小量肝素血液透析249

第十五章 不稳定性心绞痛251

第一节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252

一、内皮损伤与斑块破裂252

二、高凝状态253

三、炎症发生机制253

四、冠状动脉痉挛254

第二节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症状和检查254

一、临床症状254

二、体格检查255

三、主要实验室检查255

第三节 不稳定性心绞痛分型、危险分层及诊断评估257

一、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分型257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危险分层257

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与评估258

第四节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258

一、一般性的治疗原则258

二、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259

三、凝血酶直接抑制剂261

四、口服抗凝药物262

五、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262

六、合理选择溶栓治疗263

七、再通性灌注技术263

第五节 AMI的预后与其指导原则263

第十六章 急性心肌梗死266

第一节 病因及病理生理266

一、主要病因266

二、病理生理及病理267

第二节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267

一、AMI的临床前兆267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267

三、实验室及其辅助检查269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270

一、心绞痛270

二、急性肺动脉栓塞271

三、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271

四、急腹症271

第四节 临床治疗原则与实施方法272

一、一般治疗和对症处理272

二、内科常规的药物治疗273

三、AMI的溶栓治疗277

四、AMI特殊患者的处理280

五、AMI的临床抗凝治疗282

第五节AMI的临床诊治提示与预后284

第十七章 心房颤动时的抗凝治疗287

第一节 心房颤动流行病学和病因287

一、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287

二、心房颤动的病因288

第二节 心房颤动分类及电生理机制288

一、心房颤动分类288

二、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288

第三节 心房颤动对心功能和心率的影响289

一、心房颤动对心功能的影响289

二、心房颤动对心室率的影响290

第四节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290

一、心房颤动转复治疗290

二、心房颤动复律后的维持治疗293

三、射频消融治疗现状及其进展294

四、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295

第五节 临床诊治提醒及其预后298

第十八章 介入技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300

第一节 抗凝治疗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300

一、PCI围术期抗凝治疗300

二、PCI围术期抗凝的监测303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304

一、PCI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304

二、PCI围术期常用抗血小板药物304

第三节 PCI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思路和原则307

第十九章 肺血栓栓塞症309

第一节 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309

一、存在VTE的反复发病史310

二、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310

三、恶性肿瘤310

四、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311

五、外科手术操作311

六、骨盆、髋骨或长骨骨折和创伤311

七、妊娠、分娩和口服避孕药311

第二节 PTE主要临床表现312

一、主要临床症状312

二、检查时的阳性体征313

第三节 PTE检测特征和诊断策略314

一、按照临床状况做出PTE可能性的判断314

二、慢性PTE肺动脉高压的诊断317

三、妊娠合并PTE时的诊断317

第四节 PTE治疗的基本原则和理念318

一、一般性治疗与急救处理318

二、合理选择溶栓治疗319

三、常规采用抗凝治疗320

第五节 与非血栓性肺梗死的区分324

一、脂肪栓塞324

二、羊水栓塞326

三、气体栓塞327

四、细菌性肺栓塞328

五、肿瘤性肺栓塞329

六、器械或药物性相关的肺栓塞329

第六节 PTE的处理思路和预后330

第二十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32

第一节 TIA病因及其病理机制333

一、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333

二、介入治疗和手术中的并发症333

第二节 TIA的临床表现333

一、TIA的神经功能缺损334

二、TIA发病特征与临床类型335

三、TIA神经影像学检查336

第三节 TIA的临床诊断及其评估337

一、TIA诊断的一般原则337

二、TIA诊断的实验室筛查337

第四节 TIA的危险因素及其处理338

第五节 TIA的抗血小板凝聚治疗340

一、抗血小板制剂的种类340

二、肝素及华法林抗凝治疗341

第六节 TIA时可酌度用溶栓治疗341

第七节 TIA的外科手术治疗341

第八节 TIA的处理思路和其预后342

第二十一章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345

第一节 ICVD的病因和病理345

一、ICVD的主要病因345

二、病理生理及其发病机制345

第二节 ICVD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346

一、ICVD临床表现346

二、ICVD影像和实验室检查346

第三节 ICV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48

一、一般症状348

二、定位症状与体征348

三、其他类型的损伤和症状349

四、ICVD的病因诊断349

第四节 ICVD的一般性处理350

一、呼吸道的管理350

二、加强心电监护及血压调控350

三、有效控制血糖351

四、加强体温管控、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352

五、使用神经保护剂352

六、预防及治疗并发症353

七、脑水肿的内、外科治疗354

八、控制其出血和癫痫发作354

第五节 ICVD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355

一、选择LMWH治疗355

二、选择类肝素制剂治疗355

三、试用纤维蛋白溶解酶治疗356

第六节 ICVD抗溶栓治疗357

一、溶栓治疗的依据和作用机制357

二、ICVD的溶栓时窗357

三、溶栓适应证和禁忌证358

四、溶栓的途径和方法359

五、溶栓注意事项、出现合并症的处理360

第七节 ICVD的处理思路和其预后360

第二十二章 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364

第一节 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364

一、改善生活方式364

二、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365

三、进行梗死后康复训练368

第二节 脑血管病二级预防368

一、控制危险因素369

二、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370

三、颈动脉内膜切除与介入性治疗372

第二十三章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376

第一节 主要病因与发生机制376

第二节 LLAS的临床表现377

第三节 LLAS的检查与鉴别诊断377

一、主要实验室检查377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379

第四节 LLAS的临床治疗380

一、动脉硬化的一般防治380

二、抗血凝治疗380

三、溶栓药物治疗381

四、使用血管扩张剂治疗381

五、促进血管新生性治疗382

六、重点介入性治疗383

七、LLAS的外科治疗384

第五节 LLAS的诊治思路与预后385

第二十四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87

第一节 主要病因及其危险因素387

一、静脉血流滞缓387

二、血管壁损伤388

三、血液高凝状态388

四、其他综合性高危因素389

第二节 LDVT主要临床表现389

一、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390

二、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390

三、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90

四、混合型和特殊型LDVT390

五、腋和锁静脉血栓形成391

第三节 LDVT的实验室检查和诊断391

一、初步诊断方法391

二、LDVT的确诊检查393

三、诊断技术的联合应用394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395

第四节 LDVT的临床治疗396

一、采取手术取栓术396

二、应用抗凝血药治疗397

三、溶栓药物治疗400

四、下腔静脉阻断与滤器置入术403

五、置入时的注意事项和并发症404

第五节 LDVT的诊治思路与预后406

第二十五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407

第一节 DIC的病因和发生机制407

一、DIC的主要病因407

二、DIC的发病机制408

第二节 影响DIC的因素和分期分型410

一、影响DIC发展的因素410

二、DIC的分期与分型411

第三节 DIC临床症状及其功能异常的检测412

一、导致出血412

二、发生器官功能障碍414

三、出现休克414

四、急性贫血414

第四节 肝素治疗DIC的临床应用415

一、肝素适应证与禁忌证416

二、肝素的预防性使用416

三、急性DIC的肝素治疗416

四、慢性DIC的肝素疗法417

五、肝素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417

第五节 DIC诊治主要思路及其预后419

第二十六章 肝素在显微外科领域中的应用421

第一节 显微外科中选用抗凝药的理论依据421

一、创伤及手术后全身血凝性增高421

二、显微外科手术后局部血凝性增高421

三、血管吻合处缝线对血管壁的损伤422

第二节 肝素在显微外科应用的作用机制422

第三节 肝素显微外科应用的禁忌证和并发症422

第四节 显微外科抗凝处理的动物实验423

第五节 显微外科手术抗凝抗栓的临床实践424

第六节 肝素局部应用的主要方法425

一、游离组织的灌注法425

二、局部吻合口滴注与冲刷法426

三、局部伤口吻合协调处理法426

四、肝素生理盐水液压扩张法426

第二十七章 肝素在妇产科和儿科领域的应用428

第一节 肝素在妇产科领域内的应用428

一、妊娠期血栓的病理生理学改变428

二、妊娠合并静脉血栓的检查和诊断430

三、应用肝素时的药理作用和药代学特征432

四、妊娠时肝素的临床应用和研究432

五、临床防治的基本原则434

第二节 肝素在儿科领域中的应用436

一、小儿与成人不同的凝血特征436

二、肝素在儿科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438

三、儿科肝素应用注意事项与实验室检测441

第二十八章 眼与耳科疾病中使用肝素的临床价值444

第一节 眼科常见病的肝素应用444

一、眼血管性和感染性疾病444

二、预防内眼手术的纤维蛋白形成446

三、肝素用于眼内纤维组织的机制和临床使用448

四、白内障摘除术时后囊浑浊症的治疗450

五、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肝素预防454

六、肝素处理人工晶体的研究456

七、眼科特殊情况的肝素应用458

八、眼科使用肝素的基本常识458

第二节 耳鼻喉科疾病的肝素应用459

一、肝素治疗海绵窦血栓形成459

二、肝素治疗突发性耳聋460

三、肝素用于梅尼埃病和耳鸣460

第二十九章 与部分恶性肿瘤相关的静脉栓塞462

第一节 合并静脉栓塞的主要发病机制462

一、静脉系统血淤积462

二、血液的高凝状态462

三、血管壁损伤464

四、血小板自身异常464

第二节 合并癌性栓塞的防治对策465

一、血栓的主要预防措施465

二、VTE患者并发癌症的危险性465

第三节 癌性静脉血栓诊治的基本思路466

第三十章 抗血小板药抵抗的临床研究状况468

第一节 阿司匹林抵抗468

一、阿司匹林抵抗及其发生机制468

二、阿司匹林抵抗与心血管事件预测469

三、阿司匹林抵抗的处理对策470

第二节 氯吡格雷抵抗471

一、氯吡格雷抵抗及其发生机制471

二、氯吡格雷抵抗的实验室检测473

三、氯吡格雷抵抗防治及其展望475

第三十一章 抗磷脂综合征诊治研究进展478

第一节 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478

一、主要临床指标478

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479

第二节 临床治疗原则和方法481

一、预防血栓形成及其复发481

二、反复妊娠失败482

附录 本书常用英文缩写4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