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刘建明,史献芝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4077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44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254页
- 主题词:社会问题-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理论基础11
一、社会冲突理论11
(一)社会冲突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11
(二)社会冲突理论的代表性流派及主要观点12
(三)社会冲突理论的简要述评17
二、人民内部矛盾理论19
(一)经典作家的人民内部矛盾思想19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传承、发展和超越24
三、社会整合与社会建设理论45
(一)社会资本理论45
(二)治理理论70
(三)协商民主理论85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矛盾历史演进的脉络及经验与教训97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矛盾历史演进的脉络分析97
(一)第一“波段”:1949—1952年97
(二)第二“波段”:1953—1977年100
(三)第三“波段”:1978年至今103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教训106
(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把社会客观现实作为审视社会矛盾的基本着力点106
(二)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主动审慎地正视社会矛盾107
(三)公平正义的利益协调机制是防范与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保障108
第三章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概况109
一、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性质界定110
(一)社会矛盾性质的界定依据110
(二)当代中国社会矛盾性质的基本判断110
二、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特征112
(一)数量多、规模大112
(二)冲突程度加剧113
(三)冲突范围拓展114
(四)突发性事件增多116
(五)化解难度增大119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生成逻辑121
一、社会利益分化加剧123
(一)城乡差距大126
(二)地区差距明显127
(三)财富日趋集中于上层社会128
(四)基尼系数不断扩大129
二、社会流动壁垒的固化与社会排斥的强化132
(一)政治、经济、文化等部分社会精英和既得利益阶层开始形成了具有稳定边界的、相对稳定的、排他性的强势群体134
(二)弱势群体社会地位的边缘化和话语权的弱化135
(三)社会结构的断裂137
三、社会资本存量不足139
(一)政府信用危机140
(二)企业信用危机142
(三)群体信任危机142
四、社会弱势群体成员心态的失衡143
五、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能力的弱化147
六、社会公众政治认同感的弱化152
七、信息传播的“推波助澜”154
第五章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基本原则158
一、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简要“言说”158
(一)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内涵158
(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特征159
二、建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基本原则160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160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161
(三)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162
(四)坚持民主法治原则163
第六章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路径选择165
一、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功能166
(一)经济绩效的提升与宣示167
(二)意识形态的传承和超越168
(三)公平正义的坚守与追寻169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模式的拓展170
二、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与持续健康发展172
(一)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173
(二)重塑改革共识,推动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174
(三)凸显创新的价值理念与追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75
(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76
(五)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176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功能177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77
(二)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硬核”与“保护带”之间的张力178
(三)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179
(四)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政治社会化体系180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干群关系调节机制181
(一)限制与约束公共权力的扩张与滥用181
(二)彰显服务意识,积极推进政府角色的“华丽”转型183
(三)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取信于民185
五、建立健全劳资矛盾化解机制186
(一)规范劳资关系,促进“共赢”劳资关系模式187
(二)相关劳动立法的实践应彰显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187
(三)搭建政府、劳动者与资本三方谈判和协商的平台189
六、健全与创新利益表达机制191
(一)建立健全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191
(二)强化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利益表达功能193
(三)推动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提高利益表达的有效度194
七、搭建社会资本培育机制,提升社会资本存量195
(一)凸显政府的引导功能,培育现代公民品格195
(二)积极培育信任、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等社会资本,强化政府、市场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促进多元共治网络的形成197
八、建构公民参与式治理网络机制201
(一)鼓励公民积极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与公共问题的治理201
(二)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203
九、建构契合我国社会“实然”境况的协商机制204
(一)培育协商民主合适的成长环境与土壤205
(二)促进公共协商机制的生成206
(三)努力拓展公民协商的“场域”208
(四)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209
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210
(一)发挥党委的领导功能212
(二)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213
(三)凸显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216
(四)拓展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有效协作218
(五)促进服务型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221
(六)加快建立健全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规章制度222
十一、保障与实现公共政策的正义性,重构共享分配机制222
(一)公民参与224
(二)专家论证225
(三)风险评估226
(四)合法性审查228
十二、提升公众的政治认同度,强化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229
(一)拓宽“政治吸纳”的宽度230
(二)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230
(三)充分激发政治社团的“链接”功能232
(四)积极培育和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233
结语235
参考文献238
后记243
热门推荐
- 523144.html
- 1753384.html
- 3078035.html
- 2042600.html
- 1969753.html
- 2906898.html
- 1987703.html
- 2788808.html
- 1627058.html
- 36378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55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70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63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52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05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92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373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48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76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7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