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个代表”概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三个代表”概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
  • 陈信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84339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03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19页
  • 主题词:“三个代表”思想-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三个代表”概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依据1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3

二、“三个代表”的内在统一及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5

(一)“三个代表”的内在统一5

(二)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6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8

第一讲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1

一、先进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发展要求11

二、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牛产力的发展要求15

(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15

(二)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制定出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针和政策17

(三)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党的先进性,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永远为人民群众谋利益18

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体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19

(一)全党同志必须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19

(二)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跃式发展21

(三)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向前发展23

第二讲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5

一、代表先进生产力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一致性25

(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5

(二)发挥先进文化的作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30

二、科学确定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前进方向33

(一)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33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小康社会文化建设36

三、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38

(一)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38

(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1

第三讲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4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44

(一)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本质特征44

(二)80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46

(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7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48

(一)坚持党的宗旨是由党的性质、奋斗目标和任务所决定的48

(二)党的根本宗旨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之中49

(三)努力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50

三、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52

(一)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52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55

(三)注意关心和解决好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57

第四讲 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60

一、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创造力60

二、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63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理论创新66

四、不断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71

第五讲 全面推进各项建设和深化改革76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提升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水平76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76

(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79

(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83

(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85

(五)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90

(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94

(七)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95

(八)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98

(九)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100

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02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102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104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106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和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水平113

(一)进行文化创新,构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战略113

(二)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全面提高小康社会的国民素质115

(三)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116

第六讲 积极推进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119

一、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119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119

(二)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加强国防建设120

(三)必须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121

二、妥善处理政治建设与科技兴军的关系121

(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21

(二)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124

(三)大力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127

三、加强国防教育,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军民军政关系130

(一)健全战时动员体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130

(二)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面国防观念130

(三)军队要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建设131

第七讲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共同发展134

一、坚持“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134

(一)“一国两制”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134

(二)“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136

(三)坚持“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38

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144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144

(二)对我国当前国际地位的基本判断148

(三)中国将坚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51

三、扩大对外开放,谋求共同发展154

(一)努力推动世界多极化,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154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谋求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156

第八讲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60

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目标160

(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就是要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61

(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就是要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62

(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就是要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64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基本保证165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165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167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168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169

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要任务170

(一)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170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172

(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174

(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175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还要加强组织建设,在当前更要切实搞好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177

(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78

第九讲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80

一、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探索180

(一)小康社会提出的过程180

(二)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183

(三)当代中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185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88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188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2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需要研究的问题194

三、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97

(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形成依据197

(二)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把握200

(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