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河南生态文化史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河南生态文化史纲
  • 刘有富,刘道兴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 ISBN:978755090280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19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35页
  • 主题词:生态-文化史-河南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河南生态文化史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生态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2

二、生态文化的历史传统6

三、生态文化的当代价值9

上篇 生态环境演变12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生态环境13

第一节 森林植被的变迁13

一、森林植被变化趋势13

二、保护森林植被资源的措施17

第二节 野生动物的变迁23

一、动物种群及其演变23

二、河南动物群的时代变迁26

三、动物群变迁所反映的生态环境27

第三节 水文的变迁28

一、河南水系及其变化29

二、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33

第四节 气候的变化38

一、旧石器人类遗址所反映的河南气候与生态38

二、仰韶温暖期的河南气候40

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气候冷暖交替49

第五节 灾害51

一、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51

二、灾害的基本成因63

第六节 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66

一、生态环境保护思想67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69

第七节 人地关系73

一、社会生活与生态环境73

二、经济形态与生态环境74

三、都城与生态环境76

第二章 汉魏时期的生态环境81

第一节 森林植被的变迁81

一、森林植被的变迁82

二、汉魏时期的“竹”84

三、苑囿85

第二节 野生动物的变迁87

第三节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89

一、水资源的分布90

二、水资源的利用93

第四节 气候的变化94

一、秦至西汉时期河南的气候95

二、东汉、魏晋时期河南的气候97

第五节 灾害101

一、自然灾害的概况101

二、灾害发生的原因102

三、赈灾与抗灾104

第六节 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108

一、生态环境保护观念108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109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诏令112

四、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与官职114

第三章 唐宋时期的生态环境117

第一节 森林植被的变迁117

一、森林变迁概况117

二、人造林的发展及主要种类119

三、京师苑囿125

第二节 野生动物的变迁128

一、野生动物128

二、苑囿豢养动物129

第三节 水文的变迁130

一、黄河河道变迁131

二、水利工程135

三、水运交通138

第四节 气候的变化142

一、气候变化的特点142

二、隋唐时期河南地区气候趋暖143

三、宋金时期河南地区气候趋寒144

第五节 灾害与预防145

一、灾害概况145

二、防灾与赈灾153

三、灾害与政治稳定157

第六节 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158

一、主要法律规范158

二、生态保护的诏令及措施160

三、生态管理与保护机构165

第七节 人地关系168

一、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带来了汴州的崛起168

二、五代开封政治中心地位的初步形成促进了周边水系的利用169

三、北宋东京的繁荣170

第四章 元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173

第一节 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变迁173

一、森林植被的变迁174

二、野生动物的变迁180

第二节 水文的变迁181

一、元代黄河水道与贾鲁治河181

二、明代黄河水患与灌区治理183

三、清代黄淮水的疏导与治理187

第三节 气候的变化190

一、蒙元时期的气候191

二、明清时期的气候192

第四节 自然灾害193

一、旱灾193

二、涝灾195

三、蝗灾197

四、雪灾197

五、雹灾198

六、地震199

第五节 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202

一、植被的管理保护制度202

二、农田水利建设与相关法规208

三、保护生态环境的乡规民约211

第六节 人地关系213

一、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214

二、生态环境与人口问题218

下篇 生态文化大观228

第五章 生态哲学229

第一节 中原古代生态哲学的思想源头:《周易》229

一、人与天地万物同源同构的宇宙化生思想229

二、三才之道的天人和谐思想230

三、“生态之乐”的生态社会理想231

第二节 万物同源的宇宙生成论232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本体论232

二、道家天人同源的宇宙生成论235

第三节 人事与天道的关系论240

一、儒家的天人感应论240

二、道家“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思想243

第四节 物无贵贱的万物平等观248

一、老子的“四大”思想与庄子“物无贵贱”的平等观248

二、《列子》中“类无贵贱”的平等观250

第五节 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理想251

一、老子的“小国寡民”主张与庄子“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251

二、《列子》中对生态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253

第六章 生态伦理254

第一节 《周易》中的生态伦理思想254

一、与天合其德的思想254

二、“系于苞桑”的生态忧患意识255

三、节用爱物的行为方式倡导256

第二节 节俭节用的消费观256

一、道家寡欲知足的消费思想257

二、墨子的强本节用思想260

第三节 尊生贵生的生命关怀262

一、道家的生命本位思想262

二、墨子“民生为甚欲”的贵生思想265

三、二程“生即仁”的伦理情怀265

第四节 取之以时、用之有节的生态平衡思想267

一、《吕氏春秋》中的“四时之禁”与取物不尽物思想267

二、贾谊的“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思想269

第五节 万物不伤的生态保护意识270

一、庄子“处物不伤物”的生态保护思想271

二、《列子》中“禁民勿捕”的生态保护思想271

第七章 生态宗教273

第一节 道教中的生态意蕴273

一、中原道教的发展轨迹273

二、道教的生态理念与生态实践274

第二节 中原佛教中的生态光辉277

一、中原佛教的发展脉络277

二、佛教中的生态思想及生态实践279

第三节 中原伊斯兰教的生态智慧282

一、中原伊斯兰教的发展历程282

二、伊斯兰教的生态因子285

第八章 生态文艺288

第一节 古代中原文艺中的自然要素288

一、古代文体的情意寄寓与古代文体的重要浪漫因子289

二、古代文论的重要出发点与古代山水画的最高审美标准290

第二节 神话的生态意象291

一、始于自然的生命源头292

二、造化自然的神灵形象296

三、模仿自然的历史创造296

四、融通自然的宇宙修复297

五、归于自然的生命终结299

第三节 中原民间传说的生态伦理思想解构300

一、重生意识300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303

三、和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304

第四节 自然山水诗的生态情结307

一、魏晋二谢的山水诗307

二、唐代河南自然山水诗群309

三、宋代魏野与田园诗314

四、元代河南山水诗代表——元好问的山水诗315

第五节 中原山水花鸟画的自然图像316

一、史前彩陶的生态绘画316

二、汉画像的天文学记录317

三、花鸟画的生态题材317

第六节 古代文论的生态意识321

一、古代文论语言表述方式的生态学特点322

二、古代文论理论层面的生态学思想323

三、古代文学作品论的生态学特征324

第九章 生态美学326

第一节 中原生态美学的萌芽326

一、旧石器时期的图腾文化326

二、新石器时期的自然崇拜327

三、奴隶社会以后的自然审美思想328

第二节 中原古典美学里生态意识的主要内容328

一、自然对心灵的造就329

二、自然山水与身心对应330

三、审美活动中的“天人合一”331

第三节 老子的生态美学思想332

一、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之美333

二、“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333

第四节 《庄子》中的生态美学思想334

一、山川景物之生态美334

二、飞禽走兽之生态美335

三、艺术人生之生态美337

四、“天人合一”之生态美338

第五节 《周易》中的生态美学思想338

一、美来自自然340

二、万物是美的340

三、美与人的努力分不开340

四、大和之美342

第六节 《吕氏春秋》中的美在“中和”思想343

一、乐的起源——和343

二、音乐美的本质——声出于和,和出于适344

第七节 钟嵘的“自然”美学思想346

一、自然英旨346

二、直寻347

三、崇尚“自然”不废文采347

第十章 生态习俗350

第一节 中原生产习俗与生态理念350

一、水利方面的生态理念351

二、土壤营养方面的生态理念352

三、民间生产时效与程序方面的生态理念353

四、民间生产传承方面的生态理念353

五、民间生产格局方面的生态理念354

第二节 中原生态生活习俗357

一、选择地址357

二、决定朝向358

三、建设宅院359

四、确定门向359

五、处理相邻建筑的关系360

第三节 有关自然生态周期的岁时节令民俗360

一、岁时节令的本质361

二、岁时节令的产生及分化361

三、中原地区岁时节令的生态内涵362

第四节 中原生态信仰习俗363

一、自然崇拜的对象363

二、民间生态巫觋文化367

第五节 中原农谚与生态习俗377

一、农业377

二、林业378

三、畜养业378

第十一章 生态科技380

第一节 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理论基础380

一、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发展理念380

二、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价值取向381

三、古代河南生态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382

第二节 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发展轨迹及其主要特征383

一、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奠基383

二、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发展384

三、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升级385

四、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式微386

第三节 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亮点及其主要内容386

一、古代河南林业生态科技386

二、古代河南其他生态科技亮点举要388

第四节 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衰落及其主要原因391

第十二章 生态安全394

第一节 古代河南生态保护机构与典章制度沿革394

一、专门管理机构沿革394

二、相关典章制度沿革395

三、生态保护措施沿革396

第二节 古代河南生态保护思想意识及其传承397

第三节 古代河南生态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398

一、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399

二、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00

三、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01

四、社会上层对生态资源的掠夺401

第四节 古代河南生态环境保护举措402

一、禁止毁坏林木402

二、鼓励植树造林403

三、限制捕杀飞禽走兽404

四、打击破坏生态行为404

第十三章 生态教育406

第一节 古代河南生态教育历史变迁及其时代特征406

一、古代河南生态教育的起源406

二、古代河南生态教育的初步发展407

三、古代河南生态教育的发展与完善408

第二节 古代河南生态教育的智慧及其理论409

一、人和一切生物和谐相处410

二、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411

三、清心寡欲以修身养性412

第三节 古代河南生态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方法413

一、古代河南生态教育的主要内容413

二、劝课农林种植是古代河南生态教育的基本方法415

三、编纂农林业和生态教育方面的书籍415

四、传授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知识方面的经验416

五、生态保护方面的教育416

后记4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