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探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王晓霞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8504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影响-人间交往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探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理论篇3
中国人际关系的本土特征与网络人际关系的文化研究绪论3
一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本土文化特征溯源9
(一)儒家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9
1.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仁者爱人”10
2.人际关系的宗旨——“和为贵”与“和而不同”14
3.整合人际关系的手段——“礼尚往来”16
4.调整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合“义”21
5.调适群我关系的主导原则——“整体主义”24
6.人际交往的试金石——“诚”与“信”26
7.达致人际关系和谐的主要方法——“中庸”、“谦让”、“宽容”、“恭敬”30
(二)道家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思想33
1.众皆平等的人际交往理念33
2.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36
3.处理人际关系的韬略:外圆内方43
4.道家人际关系思想追求的目标与主体价值48
二 当代中国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本土文化基本特征51
(一)人际交往重“关系”,“关系基础”是人际关系建构的前提51
1.“关系基础”概念解读52
2.“关系基础”的构成53
3.“关系基础”决定了亲缘关系外推为人际认知的起点56
(二)人际交往以“特殊信任”与“特殊怀疑”为主,但亦呈现“普遍怀疑”趋向59
1.人际信任与人际怀疑的界定59
2.信任心理与怀疑心理的功能62
3.人际信任与怀疑心理建立的基础64
4.特殊信任与特殊怀疑仍是当代中国人人际关系建立的心理起点67
5.人际关系开始呈现普遍怀疑为主的趋向71
(三)功利性正在淡化“人情”中的感情因素74
1.“人情”在中国人际关系体系中的作用74
2.对“人情”内涵的不同理解及本书的界定76
3.“人情”在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中的主要功能80
4.功利性的人际关系淡化了“人情”关系中的感情因素84
(四)“面子”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85
1.“面子”概念的界定86
2.“面子”的“自赋性”与“他赋性”的统一88
3.“面子”的“自尊”与“他尊”的统一90
4.“面子”在人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91
(五)渗透着整体主义的集体主义与掺杂着自我主义的个人主义共存93
1.关于中国人人己关系主导原则的不同观点93
2.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概念的厘清95
3.整体主义与自我主义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101
4.当前人际关系主导原则:渗透着整体主义的集体主义与掺杂着自我主义的个人主义共存102
5.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交杂将是中国人今后处理人己关系的主导原则105
三 网络人际交往形成的基础与网络交往的主要手段(工具)106
(一)网络人际交往形成的基础——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106
1.互联网、网络空间、网络社会的界定106
2.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110
(二)网络人际交往基本概念解读与网络交往的主要手段(工具)118
1.网络人际交往基本概念解读118
2.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工具)122
四 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特征132
(一)人际交往的开放性与隔离性134
1.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开放性134
2.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隔离性136
(二)人际交往的匿名性与人与人之间的弱联系137
1.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137
2.网络人际关系的弱联系141
(三)特殊信任减弱与普遍信任加强143
1.关于网络社会人际信任状况的不同看法及本书的实证调查结果144
2.网络人际信任的文化分析145
(四)网络人际情感的疏离与增强149
1.网络交往影响现实社会交往及情感沟通150
2.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补充,有助于人际情感沟通152
3.客观看待网络交往中的人际情感154
(五)凸显的人际平等与潜在的不平等156
(六)人际认知直接性的削弱与认知偏差的增加158
(七)人际关系的自主性与难掌控性161
1.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自主性161
2.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难以掌控164
(八)人际沟通语言的符号化166
五 网络人际交往有助于网民实现交往动机171
(一)充分展示、实现自我,增强自我认同171
(二)满足现实社会无法满足的需要,寄托、宣泄情感174
(三)自主地扮演角色和转换角色177
(四)获得社会支持178
(五)人际吸引内在和外在因素兼具179
(六)归属心仪的群体180
(七)随心所欲地谈情说爱182
六 网络人际交往典型形式——网络聊天与网络婚恋184
(一)网络人际交往典型形式之一——网络聊天184
1.网络聊天的基本内涵与类型184
2.网络聊天的生成及其特质187
3.网络聊天的意义190
4.网络聊天易引发一些社会问题191
(二)网络人际交往典型形式之二——网络婚恋192
1.网络婚恋界定及其主要特征193
2.网络婚恋的主要类型196
3.当前我国网络婚恋基本情况分析198
4.网络婚恋的引导202
七 构建和谐网络人际关系205
(一)针对网络交往特征,调适网络人际关系205
1.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确立有普遍意义的网络人际交往规范205
2.制定和完善维系网络人际交往秩序的相关法规209
3.利用网络特有的虚拟性为人际交往的实习提供条件210
4.利用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人际调适的心理援助211
5.加强网络教育和控制212
(二)借鉴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理论的有益成分,构建和谐网络人际关系213
1.以“仁爱”与“众皆平等”思想为网络人际关系的指导原则213
2.以“礼”约束网络人际交往行为216
3.以重整体合作与“己群兼顾”维系网络人际交往218
4.以“和为贵”与“贵柔、谦下”减少网络人际交往的摩擦219
5.以“信任”为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心理起点222
6.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和“以德交友”为网络交友之道223
实证篇227
网络人际交往调查研究报告——网络人际交往动机、特点及热点问题调查绪论227
一 调查总体情况说明228
(一)关于调查的几点说明及网民基本特征分析228
1.关于调查方法的说明228
2.关于问卷设计的说明232
3.关于调查问卷回答率的说明233
4.关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中的几点说明233
(二)调查样本代表性分析235
1.网民的性别与CNNIC调查结果一致235
2.网民主要年龄段比例排序与CNNIC调查结果一致236
3.网民文化程度比CNNIC调查结果略高237
4.网民职业分布与CNNIC调查结果基本一致238
5.网民婚姻状况与CNNIC调查结果基本一致239
(三)本次调查样本基本特征分析240
二 网民网络交往的动机、特征及热点问题总体分析242
(一)网民网络人际交往动机总体分析242
(二)网络人际交往基本特征总体分析244
(三)互联网为不良信息在人际间传播提供了便利246
(四)网民关于网络交往热点问题态度总体分析247
三 网络交往有助于网民实现多种交往动机250
四 网络交往的独特性使网民热衷于网络交往259
五 互联网扩大了网民交友范围266
(一)互联网突破了现实社会交往的种种限制,扩大了网民交往范围——绝大多数网民通过互联网结交了朋友266
(二)互联网扩展了网民与朋友沟通的途径——网民与朋友沟通主要是沟通信息和情感270
(三)网民结交的朋友是信息、情感、精神和事业方面的朋友273
六 互联网丰富了网民的沟通方式,为与陌生人交往搭建了平台280
(一)网民在互联网上主要与同学沟通信息280
(二)网民在互联网上主要与家人沟通情感284
(三)互联网为网民与陌生人交往搭建了平台,是对现实交往的一个重要突破287
七 互联网为网民谈恋爱、调情和宣泄开辟了新渠道293
(一)互联网为网民婚恋提供了新的形式293
1.网民的网络恋爱更主要是为了寻找现实中的意中人293
2.三成网民有过网恋经历303
(二)互联网有助于网民逃避现实烦恼,也为网民调情、玩游戏和休闲提供了便利306
1.互联网为网民逃避现实中的烦恼提供了港湾306
2.互联网为网民调情和宣泄提供了场所306
3.互联网为网民与不同人休闲和玩游戏搭建了平台307
4.网上玩过暴力游戏的网民为少数308
(三)互联网也利于网民探讨问题,满足网民的好奇心理和游戏人生的需求310
1.互联网有助于网民探讨问题310
2.互联网能够满足少数网民的好奇心311
3.互联网也能满足少部分网民游戏人生的需要311
八 互联网为网民获取黄色信息提供了方便,影响了现实交往312
九 网络交往信任问题——网络人际交往热点问题分析之一319
(一)网民对新结识的网友以不信任态度为主319
(二)网民对结识很久的网友以信任态度为主320
(三)网民对“网上结交朋友的真实可信性”持中性态度最多322
(四)多数网民认为网上交往很容易受骗324
(五)多数网民不相信“网上交往对象的角色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325
(六)网络交往信任问题的相关分析328
十 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比较问题——网络人际交往热点问题分析之二330
(一)认为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意义基本相同的网民最多330
(二)网民对网友和现实中朋友之间的感情哪个更和谐与真诚各持己见332
(三)多数网民认为网上交往不容易影响与现实中的朋友、同学和家人的交往334
(四)多数网民认为网上交往对现实生活方式改变有一定影响,但不大335
(五)网络交往与现实社会交往比较问题的相关分析337
十一 关于网络人际交往中的道德问题——网络人际交往热点问题分析之三339
(一)“网络交往对现实道德水平提高或下降是否有影响”网民难以抉择的较多340
1.关于“网络交往对现实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影响的分析340
2.关于“网络交往对现实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影响”的分析341
(二)多数网民认为“网络交往中应遵守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343
(三)对“网上是否允许说假话和涉及道德问题”网民看法各异,否定观点略多345
(四)对“网络交往中传统道德是否有约束力”,网民以持中间态度为主,但肯定多于否定346
(五)较多网民认为“网上交往绝对自由,他人无权干涉”,但反对观点也不少348
(六)网络人际交往中道德问题的相关分析349
十二 关于网恋与网络上自我认同等问题——网络人际交往热点问题分析之四352
(一)较多网民认为“网恋是现实社会恋爱的一种补充形式”352
(二)对网恋是一场游戏,不能转化为现实中的恋爱问题,网民各持己见,赞成者略多353
(三)多数网民认为在网上交往最能展示自我355
(四)网络人际交往中的网恋及自我认同等问题的相关分析356
十三 网络人际交往动机等问题与网络交往热点问题秩和检验358
(一)网络人际交往动机与热点问题态度的秩和检验358
1.“广交朋友”与人际交往中热点问题态度的秩和检验358
2.“谈恋爱”与人际交往中热点问题态度的秩和检验359
3.“与素不相识的人聊天”与人际交往中热点问题态度的秩和检验359
4.“与朋友沟通”与人际交往中热点问题态度的秩和检验360
5.“与同学沟通”与人际交往中热点问题态度的秩和检验361
6.“与家人沟通”与人际交往中热点问题态度的秩和检验361
7.“休闲和玩游戏”与人际交往中热点问题态度的秩和检验361
8.“探讨问题”与人际交往中热点问题态度的秩和检验362
(二)网上结交朋友数量、是否有过网恋经历与热点问题态度的秩和检验363
参考文献365
后记385
热门推荐
- 2464196.html
- 547160.html
- 1639570.html
- 1546121.html
- 225550.html
- 2890715.html
- 1751759.html
- 1287062.html
- 1671618.html
- 32306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27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18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51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11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38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9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11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50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2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0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