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家法律传统【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儒家法律传统
  • 武树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4346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85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儒家-哲学思想-影响-法律-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儒家法律传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儒家法律传统及其对实践的影响1

一、儒家法律传统与中国古代社会3

(一)农耕生产方式与“德治”3

(二)宗法家族组织与“礼治”4

(三)国家政权形式与“人治”5

二、儒家法律传统的思想渊源6

(一)摒弃前代的“神权”思想6

(二)继承周公的“德治”思想7

(三)坚持西周的“礼治”思想7

(四)延续西周的“人治”思想8

三、儒家法律传统的理论构成9

(一)法律的价值标尺不是指向个人,而是指向集体——宗法家族9

(二)法律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产生,又施之于社会的行为准则10

(三)在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两者之间,强调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11

(四)在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上,认为两者相互依存并可以互相转化,故主张“德治”12

(五)在君主与大臣的关系上,主张限制君主专横并给大臣以更多发言权,实行君臣共治13

(六)在“法”与“人”的关系上,偏重“人”的作用,主张将“法”与“人”结合起来14

四、儒家法律传统的变迁14

(一)儒家代表人物与儒家法律传统的变迁14

(二)儒家法律理论与儒家法律传统的变迁16

五、儒家法律传统与中国古代法律实践活动17

(一)家族本位的法律价值基础18

(二)“人”与“法”相结合的“混合法”样式19

六、儒家经典与中国古代法律实践活动19

(一)关于儒家经典19

(二)儒家经典对古代法律实践的影响20

上篇 儒家的法律思想25

孔子的法律思想27

一、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与“礼”28

(一)从崇敬鬼神到注重人事28

(二)从古代之“仁”到孔子之“仁”29

(三)从西周之“礼”到孔子之“礼”34

(四)孔子思想中的“仁·礼”结构36

二、统一而开明的贵族政体与“贤人”政治论39

(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39

(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40

(三)“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42

(四)“其身正,不令而行”43

三、重德礼、轻政刑、“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策44

(一)“为政以德”44

(二)“齐之以礼”46

(三)“宽猛相济”49

四、“刑罚适中”、“为法以直”的司法原则49

(一)“刑罚适中”49

(二)“为法以直”51

(三)“哀矜折狱”53

五、反对“成文法”,坚持“判例法”54

(一)孔子对“铸刑书”、“铸刑鼎”事件的态度54

(二)从“铸刑鼎”事件看孔子的政治立场56

孟子的法律思想59

一、原始民主之绝唱与开明贵族政体60

(一)“独夫民贼”可诛61

(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1

二、“以德服人”、“制民之产”的“仁政”学说63

(一)“省刑罚”,“罪人不孥”64

(二)“薄税敛”,“取于民有制”64

(三)“正经界”,“制民之产”65

三、“人性善”与“谨庠序之教”67

(一)性善论67

(二)“谨庠序之教”68

(三)拒杨、墨70

(四)重义轻利70

四、“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思想71

荀子的法律思想73

(一)从孔孟之礼到荀子之礼74

一、“隆礼重法”的礼法统一论74

(二)从法家之法到荀子之法78

(三)“礼法”:两者名异而实同81

二、“德礼政刑”相互为用的“德刑”关系说84

(一)“德礼”与“政刑”84

(二)“富而后教”,“先教后杀”86

(三)“赏行罚威”86

三、“法者治之端”的法律观87

(一)“明分使群”与“君执要,臣执详”87

(二)公布成文法与“信赏必罚”88

(三)“罪刑相称”与“以公胜私”89

四、“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90

(一)荀子“人治”思想的特征90

(二)荀子“人治”思想的内容91

五、“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的“混合法”理论92

(一)荀子的“类”概念93

(二)与“法”并行之“类”94

(三)高于“法”、“类”的“统类”95

(四)“混合法”的四要素:“人”、“统类”、“法”、“类”97

(五)从俗吏到儒臣:封建官僚的最高境界98

(六)“判例法”诸原则99

(七)归纳与演绎:“兼听齐明”、“听则合文,辩则尽故”、“以类行杂、以一行万”的“推类”之法100

六、荀子法律思想与封建法律文化103

董仲舒的法律思想106

一、董仲舒的师承关系及思想脉络107

(一)第一条线索107

(二)第二条线索107

(三)第三条线索108

二、“天人合一”:皇权的神化与制约108

(一)“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108

(二)“大一统”的尊君说111

(三)“灾异谴告”说112

(一)“天道”与“德刑”113

三、“天道任阳不任阴”与“德主刑辅”说113

(二)“德主刑辅”说的价值115

四、“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官僚政治论和“以名定实”的“考绩之法”116

(一)“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官僚政治论116

(二)“据位治人”、“以名定实”的“考绩之法”119

五、“使民有好有恶”的赏罚论121

六、“贪仁之气,两在于身”的人性论和“人有善质,待教而成”的教化说122

(一)“贪仁之气,两在于身”的人性论122

(二)“人有善质,待教而成”的教化说124

七、“春秋决狱”:儒家经义与判例法125

(一)儒家经义:最高法律原则126

(二)春秋决狱:判例法的复兴130

朱熹的法律思想136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指导原理和“圣人”“继天立极”、“代天理物”的国家法律起源论139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指导原理139

(二)“圣人”“继天立极”、“代天理物”的国家法律起源论140

(一)“因事制宜”的变法理论142

二、“因事制宜”的变法理论和以“收拾身心”为宗旨的改革主张142

(二)以“收拾身心”为宗旨的改革主张144

三、“德礼政刑”“相为终始”的德刑关系说145

(一)“德礼政刑”的内部联系145

(二)“德礼政刑”与“气秉”149

四、“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司法原则150

(一)“以严为本”和“以宽为本”150

(二)“以严为本”的具体措施152

(三)“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社会意义154

五、“未有无弊之法,其要只在得人”的“人治”思想155

王守仁的法律思想158

一、“申明赏罚”、“肃清纲纪”以提高统治效率160

二、用法律措施推行教化,以改变社会风气为“首务”162

(一)推行教化,“破心中贼”162

(二)“天下之患,莫大于风俗之颓靡而不觉”164

(三)整肃社会风气165

三、因地制宜的立法精神和“情法交申”、区别对待的执法原则168

(一)因地制宜的立法精神168

(二)“情法交申”、区别对待的执法原则169

四、“商贾疏通”、“官商两便”的商税立法主张170

下篇 儒家经典与古代法律文化175

《易经》与古代法律文化177

一、财产法律制度177

(一)“不富以其邻”178

(二)“无平不陂,无往不复”178

(三)“迷逋复归”179

二、刑事法律制度181

(一)罪名182

(二)刑罚182

三、司法审判制度183

(一)神判法183

(二)盟誓制度184

(三)判例法185

(四)证据制度185

(五)审判方法186

(六)故意、过失和偶犯、累犯186

四、婚姻制度与习俗187

(一)抢婚习俗187

(二)聘婚制度188

(三)骑士之爱188

(四)家庭关系189

《诗经》与古代法律文化190

一、神权法思想190

二、重“德”与重“人”思想192

(一)重“德”思想192

(二)重“人”思想192

三、重“礼”和教化193

四、诉讼与审判活动194

五、“判例法”原则195

六、“神明裁判”的遗迹196

七、婚姻制度与习俗196

《尚书》与古代法律文化198

一、传说时代的法律实践活动198

(一)蚩尤作法198

(二)舜定刑制199

(三)皋陶作士200

二、神权法思想及其变迁201

(一)夏人的神权法思想201

(二)商人的神权法思想202

(三)周人的神权法思想204

三、“礼治”思想207

四、“德治”思想209

五、司法人物和职官211

(一)古老罪名212

六、夏商西周法制212

(二)刑罚制度214

(三)审判制度214

(四)判例法215

《左传》与古代法律文化218

一、古老先民及其图腾218

二、夏之训典223

三、宗法贵族制度与身份制度231

(一)分封制231

(二)宗法贵族制233

(三)身份制度234

(四)春秋时期的变化235

(五)郡县制的兴起235

四、“礼治”思想236

五、轻神重民思想238

(一)禹刑241

六、古代刑制及其变革241

(二)汤刑242

(三)九刑242

(四)周文王之法242

(五)仆区之法242

(六)夷蒐之法242

(七)子产刑书243

(八)邓析竹刑244

(九)赵鞅刑鼎244

七、刑罚制度245

八、法律文献及管理246

九、婚姻与继承制度248

十、判例故事249

《周礼》与古代法律文化253

一、“礼治”、“德治”思想253

二、司法职官及其职能255

三、法条禁令256

四、象魏之制258

五、审判制度260

(一)调解260

(二)诅盟260

(三)入矢与入钧金260

(四)五听261

(五)复仇261

(六)证据制度262

(七)三刺、三宥、三赦262

(八)无主财产262

(九)诉讼程序262

(十)诉讼期限263

(十一)八议263

(十二)判例制度263

(十三)申诉制度264

(二)嘉石之制265

六、刑罚制度265

(一)五刑及其他肉刑265

(三)圜土之制266

七、婚姻习俗267

《礼记》与古代法律文化268

一、关于“礼”的理论268

(一)“礼”的界定268

(二)“礼”的社会职能269

二、关于具体礼仪的社会功用271

(一)祭礼271

(二)冠礼272

(三)婚礼272

(四)乡饮酒礼272

(五)射礼273

(六)燕礼273

三、关于“孝”的理论274

(八)丧礼274

(七)聘礼274

四、关于教化的理论276

五、“德治”、“人治”思想277

六、古老法条与习俗278

(一)复仇278

(二)无主物的获取279

(三)弑君弑父罪279

(四)“四诛”之罪280

(五)关市禁令280

(六)环境保护方面的禁令281

(七)婚姻习俗282

七、司法制度和原则283

(一)贵族特权283

(二)听断之法283

(三)判例制度284

(四)“春夏施德,秋冬行刑”说2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