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学 第2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邓铁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9343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62页
- 文件大小:327MB
- 文件页数:679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中医学院-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诊断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论2
第一章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及其意义2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范围2
一、四诊运用2
二、疾病诊断2
三、证候辨别3
第二节 诊断在中医学中的意义3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5
第一节 诊断学原理5
第二节 诊断学原则7
一、整体察病7
二、四诊并重8
三、从病辨证9
四、标本病传11
第三章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3
第一节 秦汉晋隋唐诊断学的崛起13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基础的发展14
第三节 明清至今诊断学的成就与贡献15
第四章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及其研究方法20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20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方法21
第二篇 四诊27
第一章 望诊27
第一节 望神27
一、神的基本概念28
二、望神的意义28
三、望神的方法28
四、望神的内容29
第二节 望面色33
一、五色诊法的基本概念33
二、面部色诊原理及其临床意义34
三、望色常规34
四、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37
五、望色十法39
六、常色与病色40
七、色、脉、症合参49
第三节 望形态52
一、望形体52
二、望姿态56
第四节 望头颈官窍61
一、望头面、颈项、头发、须眉61
二、望眼目67
三、望耳76
四、望鼻77
五、望口唇80
六、望齿、龈82
七、望咽喉84
八、望下窍86
第五节 望皮毛89
一、色泽90
二、形态92
第六节 望络脉与指甲104
一、望络脉的一般方法105
二、望小儿食指络脉106
三、望爪甲108
第七节 望排出物111
一、望痰、涎、涕、唾112
二、望呕吐物115
三、辨脓与辨血118
第八节 望舌120
一、舌的结构与功能120
二、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及望舌原理121
三、望舌的意义122
四、望舌方法与注意事项127
五、望舌的内容130
附一:关于望面色与望小儿食指络脉的现代研究152
附二:关于舌诊的现代研究154
第二章 闻诊157
第一节 听声音157
一、发声158
二、语言异常160
三、呼吸异常与咳嗽162
四、呕吐、嗳气与呃逆165
五、肠鸣166
六、啮齿与小儿啼哭166
七、叹息与呵欠167
第二节 嗅气味169
一、病体气味169
二、官窍气味170
三、排出物气味171
四、病室气味171
第三章 问诊173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和原则173
第二节 问一般项目175
第三节 问主诉和病史175
一、主诉175
二、现病史176
三、既往、生活、家族史176
第四节 问现在症状178
一、问寒热178
二、问汗183
三、问周身187
四、问饮食与口味195
五、问二便199
六、问睡眠203
第五节 问妇女205
一、问月经205
二、问带下207
第六节 问小儿208
一、问出生前后情况208
二、问喂养情况209
三、问生长发育情况209
四、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209
第四章 切诊211
第一节 脉诊211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211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212
三、诊脉的部位213
四、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16
五、正常脉象218
六、病理性脉象221
七、诊妇人脉251
八、诊小儿脉252
九、脉症顺逆与从舍253
附:脉象研究254
第二节 按诊256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257
二、按诊的内容257
第三篇 八纲265
第一章 表里265
第一节 表证265
第二节 里证266
附:半表半里证266
第三节 表里的鉴别及其关系267
一、表证和里证的鉴别267
二、表证和里证的关系268
第二章 寒热271
第一节 寒证271
第二节 热证272
第三节 寒热的鉴别及其关系272
一、寒热证的鉴别272
二、寒热证的关系273
三、寒热与表里的关系275
第三章 虚实279
第一节 虚证279
第二节 实证280
第三节 虚实的鉴别及其关系281
一、虚实证的鉴别281
二、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282
第四节 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283
第四章 阴阳287
第一节 阴证和阳证287
一、阴证287
二、阳证287
三、阴证和阳证的鉴别要点288
第二节 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288
一、真阴不足(肾阴不足)289
二、真阳不足(肾阳不足)289
第三节 亡阴与亡阳289
一、亡阴289
二、亡阳290
第五章 八纲中的辩证法291
第一节 四对矛盾291
第二节 矛盾的主要方面292
第三节 现象与本质293
第四节 相互转化与相互联系293
附:八纲的现代研究294
第四篇 辨证298
第一章 病因辨证298
第一节 六淫病辨证299
一、风淫证候299
二、寒淫证候303
三、暑淫证候306
四、湿淫证候310
五、燥淫证候313
六、火淫证候315
第二节 疫疠病辨证318
一、温疫证候319
二、疫疹证候320
三、瘟黄证候321
第三节 七情病辨证323
一、喜伤心证候324
二、怒伤肝证候324
三、思伤脾证候325
四、悲伤肺证候326
五、恐伤肾证候326
六、惊伤证候327
七、忧伤证候328
第四节 饮食、劳逸病辨证329
一、饮食、虫伤证候329
二、劳逸所伤证候331
三、房劳所伤证候333
第五节 外伤病辨证334
一、金刃伤证候334
二、虫兽伤证候335
三、跌扑伤证候335
第二章 气血津液辨证337
第一节 气病辨证337
一、气虚证338
二、气陷证339
三、气滞证341
四、气逆证344
第二节 血病辨证346
一、血虚证347
二、血瘀证349
三、血热证351
四、血寒证352
第三节 气血同病辨证353
一、气滞血瘀355
二、气虚血瘀357
三、气血两虚358
四、气不摄血359
五、气随血脱360
第四节 津液病辨证362
一、津液不足364
二、水液停聚365
第三章 脏腑辨证375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375
一、心病辨证375
(一)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376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378
(三)心火亢盛379
(四)心脉痹阻380
(五)痰迷心窍382
(六)痰火扰心383
二、小肠病辨证384
小肠实热384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385
一、肺病辨证385
(一)肺气虚386
(二)肺阴虚387
(三)风寒束肺389
(四)寒邪客肺390
(五)痰湿阻肺391
(六)风热犯肺393
(七)热邪壅肺394
(八)燥邪犯肺395
二、大肠病辨证397
(一)大肠湿热397
(二)大肠液亏399
(三)肠虚滑泻400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401
一、脾病辨证401
(一)脾气虚401
(二)脾阳虚402
(三)中气下陷404
(四)脾不统血405
(五)寒湿困脾407
(六)湿热蕴脾408
二、胃病辨证410
(一)胃阴虚410
(二)食滞胃脘411
(三)胃寒413
(四)胃热414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415
一、肝病辨证415
(一)肝气郁结416
(二)肝火上炎418
(三)肝血虚419
(四)肝阴虚420
(五)肝阳上亢421
(六)肝风内动422
(七)寒滞肝脉425
(八)肝胆湿热426
二、胆病辨证428
胆郁痰扰428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429
一、肾病辨证429
(一)肾阳虚430
(二)肾阴虚432
(三)肾精不足434
(四)肾气不固435
(五)肾不纳气437
二、膀胱病辨证439
膀胱湿热439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440
一、心肾不交440
二、心脾两虚442
三、心肝血虚443
四、心肾阳虚444
五、心肺气虚446
六、脾肺气虚447
七、脾肾阳虚448
八、肺肾阴虚449
九、肝肾阴虚451
十、肝脾不调452
十一、肝胃不和453
十二、肝火犯肺455
第四章 经络辨证456
第一节 十二经脉病证候456
一、肺手太阴经病证候458
二、大肠手阳明经病证候459
三、胃足阳明经病证候460
四、脾足太阴经病证候461
五、心手少阴经病证候462
六、小肠手太阳经病证候462
七、膀胱足太阳经病证候463
八、肾足少阴经病证候464
九、心包络手厥阴经病证候465
十、三焦手少阳经病证候465
十一、胆足少阳经病证候466
十二、肝足厥阴经病证候467
第二节 奇经八脉病证候469
一、督脉病证候470
二、任脉病证候471
三、冲脉病证候472
四、带脉病证候473
五、阴跷脉病证候474
六、阳跷脉病证候475
七、阴维脉病证候475
八、阳维脉病证候476
第五章 六经辨证478
第一节 六经病证的分类479
一、太阳病证候479
二、阳明病证候485
三、少阳病证候489
四、太阴病证候491
五、少阴病证候492
六、厥阴病证候495
第二节 六经的传变、直中、合病和并病499
一、传变499
二、传经499
三、直中500
四、合病和并病501
第六章 卫气营血辨证504
第一节 卫气营血证候的分类505
一、卫分证候505
二、气分证候509
三、营分证候515
四、血分证候517
第二节 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523
第七章 三焦辨证527
第一节 三焦病证候的分类527
一、上焦病证候528
二、中焦病证候533
三、下焦病证候537
第二节 三焦病证候的传变538
第五篇 诊断与病案544
第一章 疾病诊断544
第一节 伤风545
第二节 麻疹546
第三节 水痘547
第四节 ?痧548
第五节 白喉549
第六节 顿呛550
第七节 疟疾551
第八节 痢疾552
第九节 霍乱553
第十节 湿热病554
第十一节 中风555
第十二节 痨瘵556
第十三节 噎膈557
第十四节 疳疾558
第十五节 鼓胀560
第十六节 鼻渊 鼻鼽560
第十七节 喉痹 乳蛾561
第十八节 肺痈 肺痿562
第十九节 胸痹564
第二十节 哮病564
第二十一节 消瘅565
第二十二节 闭 厥 脱566
第二十三节 癫 狂 痫569
第二十四节 惊风571
第二十五节 痿痹572
第二十六节 症瘕 积聚573
第二十七节 疝气575
第二十八节 淋浊 癃闭576
第二十九节 痈 疽 疔 疖578
第三十节 痔漏580
第三十一节 崩漏 带下581
第三十二节 阴挺582
第二章 症状鉴别584
第一节 恶寒584
第二节 恶寒发热585
第三节 壮热588
第四节 潮热589
第五节 往来寒热591
第六节 烦热592
第七节 微热593
第八节 出汗594
第九节 昏迷596
第十节 抽搐598
第十一节 衄血600
第十二节 咳血601
第十三节 呕血602
第十四节 尿血604
第十五节 便血605
第十六节 头痛606
第十七节 胸痛609
第十八节 胁痛610
第十九节 胃脘痛612
第二十节 腹痛614
第二十一节 腰痛616
第二十二节 四肢关节痛617
第二十三节 咳嗽619
第二十四节 喘促620
第二十五节 眩晕622
第二十六节 心悸624
第二十七节 不寐625
第二十八节 不欲食627
第二十九节 呕吐628
第三十节 黄疸630
第三十一节 水肿632
第三十二节 小便不利634
第三十三节 腹泻635
第三十四节 便秘636
第三十五节 麻木638
第三十六节 半身不遂639
第三章 病案641
第一节 中医病案的特点642
第二节 中医病案的内容和要求642
一、病案的内容642
二、病案书写的要求648
第三节 病案格式648
附 中医诊断学试题650
热门推荐
- 3202660.html
- 3862625.html
- 338020.html
- 3729886.html
- 1405996.html
- 3847541.html
- 1605707.html
- 2679329.html
- 327211.html
- 31175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08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48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23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25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19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98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80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60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62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44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