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北京社会建设六十年【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北京社会建设六十年
  • 陆学艺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2436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70页
  • 文件大小:361MB
  • 文件页数:895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概况-北京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北京社会建设六十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3

第一节 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之道3

社会建设的涵义及特征3

社会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5

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8

第二节 北京社会建设成就与进程11

北京社会建设成就11

北京社会建设进程14

北京社会建设启示21

第三节 北京社会建设前瞻性思考22

北京未来经济社会发展22

北京未来社会建设目标23

北京未来社会建设思考25

参考文献28

第一章 行政区划和政治组织30

第一节 北京概述30

自然状况和历史变迁30

首都规划32

第二节 行政区划36

区制扩大与市、区(县)两级建制形成37

行政区划的变化特点42

第三节 政治组织42

党组织系统43

人民代表大会47

政府机构52

统一战线组织61

参考文献64

第二章 人口结构与变迁65

第一节 人口总量65

户籍人口65

非户籍人口66

人口增长特征67

人口区域分布69

第二节 人口结构71

性别结构71

年龄结构72

学历结构73

职业结构76

健康状况77

第三节 人口迁移与流动78

人口迁移78

人口流动79

第四节 人口管理与人口政策80

人口管理80

人口政策80

第五节 北京人口的发展与展望81

人口规模及其调控81

外来人口及其管理82

人口老龄化及对策83

参考文献84

第三章 婚姻与家庭85

第一节 婚姻的变化85

婚姻制度的建设85

婚姻行为的转变89

第二节 家庭的变迁92

家庭规模的伸缩93

家庭结构的转变96

第三节 婚姻与家庭的回顾与前瞻100

婚姻与家庭变化的历程100

婚姻与家庭变化的对策102

参考文献104

第四章 就业105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就业105

1949~1957年的就业105

1958~1965年的就业107

1966~1977年的就业109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北京就业特征110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就业111

1978~1993年的就业111

1994~2000年的就业114

2001年以来的就业118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就业特征121

第三节 北京未来就业展望122

未来就业要求122

未来就业压力与问题123

未来促进就业的对策和建议125

参考文献126

第五章 城乡结构128

第一节1949~1978年城乡结构的变迁129

1949~1952年影响北京城乡结构变迁的因素129

1953~1957年二元分割城乡结构初步形成131

1958~1965年二元分割城乡结构制度化136

1966~1978年城乡结构140

第二节1979年以来北京城乡结构的变迁141

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结构变迁141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促进城乡结构变迁142

城乡联动加速城乡结构变迁145

第三节 北京城乡一体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47

城乡差距扩大是当前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147

新时期社会建设为北京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机遇152

社会建设中北京城乡一体化面临的挑战154

参考文献157

第六章 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158

第一节 北京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路径158

产业结构后工业化推进159

就业结构趋现代化变迁159

职业结构趋高级化演进160

城市化与城市功能调整160

第二节 北京社会阶层结构变迁162

1949~1977年:阶级阶层结构的不断重塑162

1978~2008年:现代社会阶层结构逐步确立169

第三节 北京社会流动179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流动的凝固181

市场化进程中社会流动的不断开放182

北京主要阶层社会流动184

社会流动中的移民190

当代北京社会流动特征195

第四节 社会建设中的北京社会阶层结构调整196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北京社会阶层问题196

协调社会阶层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98

参考文献199

第七章 城市基层管理体制201

第一节 北京街居体制与单位制201

街居体制201

单位制209

第二节 北京社区建设210

社区建设的兴起与发展210

社区建设中的各类组织215

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216

第三节 北京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展趋势218

城市基层管理219

街居体制发展思考220

社区建设前瞻221

参考文献222

第八章 社会组织223

第一节 北京社会组织发展历程223

社会组织格局的形成与初步发展223

改革开放后北京社会组织的发展230

第二节 北京社会组织管理体制239

北京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更替239

北京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确立239

北京社会组织管理法规的变化241

北京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工作243

第三节 北京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245

社会组织与首都和谐社会建设245

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47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思考249

参考文献252

第九章 社会保障制度253

第一节 北京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回顾253

社会统筹时期253

“单位保险”时期256

北京城镇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258

第二节 北京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259

北京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与简要历程259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260

社会救助的发展270

社会福利的建立与发展271

第三节 北京市农村社会保障建设274

计划体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275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276

第四节 北京市社会保障建设的问题与建议281

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281

社会保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83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的建议285

参考文献287

第十章 社会工作289

第一节 社会工作发展历程289

社会工作的起步时期289

社会工作发展与遭受挫折时期291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形成时期293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301

儿童社会工作302

老年人社会工作305

妇女社会工作309

残疾人社会工作311

第三节 社会工作发展的问题与对策313

存在的问题313

对策建议315

参考文献316

第十一章 人事制度与人才发展战略318

第一节 北京人事制度建立阶段318

干部管理制度318

国有企事业单位“铁饭碗”制度319

高校毕业生国家分配制度320

第二节 北京人事制度改革阶段320

公务员制度实施320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321

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322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322

高校毕业生双向择业324

流动人员管理324

第三节 北京人事制度创新阶段326

规范公务员收入改革326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327

人才市场管理与服务328

第四节 北京人才资源与人才发展战略331

人才观与北京人才发展战略331

社会发展与人才发展战略332

北京人才发展战略建议336

参考文献337

第十二章 职业社会的管理339

第一节 职业社会的形成34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职业者规模与构成340

城市人口职业化政策341

北京职业社会的形成343

第二节 工资管理及其效果344

工资体系的确立345

效益工资的引进348

行业差异扩大350

工资管理的效果351

第三节 职业社会的就业政策355

就业安置政策356

再就业政策358

第四节 职工福利管理360

职工福利的建立360

福利政策362

职工福利补贴365

参考文献367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事业368

第一节 科学技术事业建设概述368

科学技术事业建设历程368

科技事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372

科技竞争力374

第二节 科技管理体制的变迁376

科技管理机构的框架376

科学技术发展规划378

科技成果管理379

第三节 科技资源382

以量的增长为特征的时期382

以研发为增长核心的时期385

科技资源评价388

第四节 基础科学389

多点突破的起步时期389

两线并进的发展时期390

遭遇曲折的低潮时期390

步入正轨的恢复时期391

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392

第五节 应用技术394

由半机械化半手工化到机械化394

由机械化到自动化396

由自动化到智能环保化399

第六节 科学技术普及活动400

科普工作重心的转移400

科普工作的基本类型401

青少年科普工作404

参考文献409

第十四章 社会科学410

第一节 社会科学概述410

“社会科学”概念界定410

社会科学的学科类别与结构分层411

作为一种社会事业的社会科学413

第二节 社会科学事业建设的基本历程414

早期建设和发展阶段414

遭受严重破坏阶段417

全面发展繁荣阶段418

第三节 社会科学事业建设的基本趋向与研究重心转移427

社会科学事业建设的基本趋向428

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心转移428

参考文献431

第十五章 基础教育433

第一节 概述433

基础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取向433

北京基础教育的兴起434

第二节 北京基础教育的历史回顾4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年基础教育的初步繁荣435

文化大革命时期基础教育严重破坏443

基础教育的恢复与重建446

第三节 重点推进义务教育447

我国义务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447

北京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449

北京中小学校结构布局调整457

第四节 北京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460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历程460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463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466

第五节 北京基础教育的问题与思考467

教育公平问题467

全面发展问题469

参考文献470

第十六章 高等教育472

第一节 北京高等教育事业建设的两个主题472

发展:教育政策取向作为重要推动力量472

变革:社会体制变迁构成深刻时代背景473

第二节 计划体制时期的北京高等教育事业473

高等教育体系初建:以苏联为师473

高等教育的改革:偏离原苏联模式478

文化大革命十年高等教育的低谷时期480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北京高等教育事业481

高等教育事业的整顿恢复481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第一次改革482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第二次改革485

第四节 北京高等教育的地位和发展趋势492

高等教育的地位492

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497

第五节 北京高等教育的问题与思考498

高等学校办学体制多元化改革亟待推进498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有待拓宽500

参考文献503

第十七章 文化事业507

第一节 北京文化事业概述507

文化事业的定义及分类507

文化事业的功能与作用509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509

文物保护与旧城改造510

新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5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51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518

第三节 文艺事业519

文艺事业的革新与曲折发展519

文艺事业的改革与繁荣521

文艺演出业的现状和特点523

第四节 大众文化传媒业526

新闻出版业526

广播影视业530

互联网535

第五节 群众文化事业535

群众文化事业的初建与曲折发展536

群众文化事业的恢复与新生537

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的问题539

第六节 北京文化事业建设的思考540

转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事业建设观念540

增加经费投入,切实改善文化事业单位的条件541

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文化体制创新541

转换管理机制,健全法制,将首都文化事业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542

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542

参考文献543

第十八章 体育事业544

第一节 体育事业建设概述544

体育与社会544

体育建设历程545

体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549

第二节 体育场馆建设550

体育场馆建设回顾550

体育场馆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552

第三节 竞技体育554

优秀运动队建设554

体育赛事建设556

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559

竞技体育的优势与挑战560

第四节 群众体育561

起步与发展阶段561

全面发展繁荣阶段563

第五节 体育产业566

体育产业发展的背景和条件566

体育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566

第六节 奥运会对北京社会建设的影响567

振奋民族精神,显示强国地位568

推进北京市政建设现代化568

促进北京的国际化进程569

强化奥运意识,推动全民健身570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发展570

参考文献571

第十九章 卫生事业572

第一节 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历程572

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572

卫生事业改革的全面推进576

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重新定位578

第二节 卫生资源配置变迁579

卫生机构580

住院床位和卫生人员584

卫生事业费与卫生投资587

第三节 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事业建设590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590

公共卫生事业建设594

第四节 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疾病模式的转变596

健康水平的提高596

疾病模式的转变601

第五节 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602

公费医疗制度603

劳动保险制度603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604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605

干部保健和医疗照顾607

第六节 卫生事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607

卫生事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07

加强卫生事业建设的对策612

参考文献614

第二十章 环境问题与环保事业616

第一节 北京的环境问题616

生态环境基础薄弱616

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617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620

第二节 北京环保事业发展历程622

环保事业初步创建622

环保事业全面发展626

第三节 北京环保事业建设的成就632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投资明显增加632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633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降低635

第四节 加强环保事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637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637

完善投资结构,加大对周边区域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637

整合管理部门,开展以社区为单位的环境污染治理638

扩大公众参与程度,推广生态消费观念638

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639

参考文献639

第二十一章 住房641

第一节 住房建设的历史回顾641

解放前后北京居民的住房状况641

计划经济时期北京的住房建设642

市场经济时期北京的住房建设643

第二节 北京住房政策的变迁646

计划经济时期的实物分配政策646

市场化改革的住房政策648

住房政策演变小结651

第三节 北京的住房问题652

房价过高的问题652

保障性住房问题654

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655

住房公平与居住隔离问题658

第四节 北京房价过高的原因与治理对策663

房价过高的原因663

解决北京房价过高问题的对策666

对北京住房的未来展望668

参考文献670

第二十二章 交通671

第一节 北京交通建设概述672

作为社会事业的北京交通6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的交通建设675

第二节 北京的外部交通683

公路交通建设683

铁路交通建设698

航空交通建设707

第三节 北京城市公共交通715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715

城市轨道公共交通722

城市出租车724

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727

参考文献732

第二十三章 旅游733

第一节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7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北京的局部旅游经济现象733

北京旅游事业的发展735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旅游产业的发展736

第二节 北京旅游资源特色与产业现状739

北京的旅游资源类型与特色739

北京旅游产业的现状742

北京旅游产业现存的问题746

第三节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得失与展望747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748

北京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措施749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展望750

参考文献752

第二十四章 居民消费753

第一节 经济社会建设与居民消费753

经济社会建设与居民消费的关系753

北京的经济社会建设与居民消费753

北京居民消费变迁的阶段及特点758

第二节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变迁763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变迁763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迁770

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分析773

第三节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775

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775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781

社会福利制度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影响784

第四节 北京居民消费的分化786

不同阶层的收入和消费差距越来越大786

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拉大789

资产型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791

失业下岗带来的贫富分化增加794

第五节 加快社会建设,促进和谐消费与消费和谐794

强化社会政策引导,促进消费生活和谐794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使居民消费结构更加合理795

参考文献795

第二十五章 北京社会心态变迁797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北京社会心态变迁掠影798

1948~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北京的社会心态798

1957~1966年: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北京的社会心态801

1966~1976年:特定历史时期北京的社会心态803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社会心态变迁素描808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的社会心态809

市场化进程中北京的社会心态813

北京公众社会心态变化的总体趋势818

第三节 北京公众的社会心态变迁归因与引导823

北京公众的社会心态变迁归因823

正确理解和引导北京公众的社会心态826

参考文献829

第二十六章 社会治安830

第一节 北京社会治安系统的建立830

社会治安系统的创立830

社会治安状况及治理措施831

北京解放初期的政权交替与新政权有效的社会整合839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北京社会治安建设840

“第二次镇反运动”打击反革命残余势力840

“反右斗争”与“同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841

“三年自然灾害”与紧张的社会治安形势842

政保警卫改革:“既要保证安全,又不脱离群众”843

镇反、户籍、计划经济、群防群治构筑北京社会治安最佳期844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北京社会治安及“文化大革命后遗症”845

砸烂公检法,对首都公安系统实行军事管制845

“公安六条”对首都治安系统的重创846

社会控制组织的紊乱引发社会治安的紊乱846

第四节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社会治安的重建848

首次“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及效果分析848

经济纠纷和经济案件悄然增加851

改革开放初期的政保警卫工作853

社会结构性变迁与传统治安方式的冲突854

第五节 经济高速发展期北京社会治安建设855

北京社会治安状况描述855

犯罪特点的重要变化856

北京社会治安管理措施860

北京的都市化与流动人口犯罪的困惑862

第六节 北京社会治安建设60年的综合分析与对策建议863

北京社会治安体系与整合社会能力的分析863

北京社会治安建设的相关建议863

参考文献867

后记8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