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 第20卷: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 第20卷: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诸大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7528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43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88页
  • 主题词:自然资源-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 第20卷: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本书强调的10个观点1

第一章 循环经济的基本问题1

第一节 概念:什么是循环经济1

第二节 意义: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5

第三节 途径:怎么样发展循环经济8

第四节 框架:本书的结构与内容10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国际背景13

第一节 从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14

第二节 国外循环经济的主要实践16

第三节 国外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及其指导意义33

第四节 对国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评述40

第三章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44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对象-过程-主体模型44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过程与3R原则45

第三节 循环经济与减物质化的对象49

第四节 循环经济的主体53

第四章 循环经济的经济理论66

第一节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规模理论66

第二节 稀缺性的转换和经济规模问题78

第三节 循环经济理论的效率和公平问题87

第五章 循环经济的研究方法98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分析方法98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率方法107

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情景分析方法118

第四节 循环经济规划研究框架123

第六章 循环经济与中国发展的C模式129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本制约129

第二节 中国未来发展的三种情景160

第三节 循环经济与中国发展C模式182

第七章 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191

第一节 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191

第二节 循环经济与生态化企业202

第三节 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园区216

第四节 循环经济与静脉产业发展230

第八章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消费237

第一节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消费237

第二节 循环经济与消费模式研究243

第三节 消费模式分析268

第九章 循环经济与新型城市化273

第一节 循环经济与新型城市化的概念273

第二节 建设循环经济型的新型城市287

第三节 中国城市和区域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301

第十章 循环经济的实施对策311

第一节 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矩阵311

第二节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制性政策318

第三节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性政策320

第四节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参与性政策327

参考文献335

附录 国家环保总局《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试行)》339

表1-1 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比较10

表2-1 国际背景下的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13

表2-2 德国废弃物收集和再利用情况25

表2-3 日本各循环经济专项法设定的循环利用率目标及实施状况33

表2-4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35

表2-5 两种类型的经济组织模式变革对比37

表3-1 循环经济的拓展模型44

表3-2 过程矩阵:减物质化的三个环节46

表3-3 线性经济的主要问题:以日本和中国为例47

表3-4 循环经济的可能领域54

表3-5 主体矩阵:减物质化的三个主体54

表3-6 政策矩阵:减物质化的三类政策55

表3-7 输入端资源管理政策56

表3-8 输出端污染管理政策56

表5-1 3R原则与生态效率的7个标准比较108

表5-2 对上海到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影响的情景分析122

表5-3 经济快速增长进一步加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情景分析123

表5-4 2004年上海与北京能源消耗比较124

表5-5 上海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1990~2004年)124

表5-6 上海能源消耗情景分析126

表5-7 政策矩阵——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手段128

表6-1 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2001年)130

表6-2 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2001年)130

表6-3 不同国家的生产率水平比较131

表6-4 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目标133

表6-5 人类对自然资源认识与利用的演进过程135

表6-6 中国与不同国家的自然资源对比137

表6-7 中国与主要国家的GDP能源消耗强度比较(2003年)138

表6-8 1980年与2000年我国水资源量比较139

表6-9 1980年和2000年我国水资源用量及其结构比较140

表6-10 2000~2004年全国供水用水情况141

表6-11 1980年和2000年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对比142

表6-12 1980年和2000年全国人均土地资源对比143

表6-13 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状况143

表6-14 我国常规能源资源储量及结构144

表6-15 1978~2003年我国能源产出组合145

表6-16 1978~2003年我国能源消费趋势146

表6-17 综合能源及不同能源平衡表146

表6-18 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148

表6-19 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演变过程148

表6-20 我国与世界不同国家的排放和污染水平比较149

表6-21 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150

表6-22 2003年废水排放总量前5位的行业152

表6-23 1980~2004年我国废水排放趋势153

表6-24 1980~2004年我国废气排放态势154

表6-25 2003年废气排放总量前5位的行业156

表6-26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排放情况156

表6-27 2003年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前5位的行业158

表6-28 世界银行认定的污染密集产业158

表6-29 1981~2003年中国各行业增长速度159

表6-30 2001年中国与不同国家的国民账户合计比较159

表6-31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资源效率比较161

表6-32 tk的计算值163

表6-33 中国未来发展的情景分析矩阵163

表6-34 1997~2004年全国用水量情况164

表6-35 我国2020年用水量的情景分析165

表6-36 1996~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及建设用地变化趋势167

表6-37 2020年全国用地量的情景分析168

表6-38 1978~2003年我国能源总量消费情况169

表6-39 全国能源消耗量的情景分析171

表6-40 1980~2004年我国废水排放情况172

表6-41 中国废水排放量情景分析174

表6-42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排放情况176

表6-43 2020年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情景分析177

表6-44 1980~2004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状况(一)179

表6-45 1980~2004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状况(二)179

表6-46 2020年中国废气排放量情景分析182

表6-47 研究途径:生态经济-减物质化视角184

表6-48 主流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比较185

表6-49 2001~2020年中国发展C模式的模型描述188

表6-50 中国减物质化的区域差别189

表7-1 工业化各阶段的主要特点192

表7-2 1990~2000年我国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变化196

表7-3 1997年各类国家三次产业占GDP比重196

表7-4 企业管理与企业环境管理的关系206

表7-5 各种原料造纸的物耗能耗比较表216

表7-6 包装产业链发展计划227

表7-7 2001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利用情况230

表7-8 1998~200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231

表8-1 不可持续消费模式和可持续消费模式对环境指标的影响241

表8-2 消费模式影响因素比较248

表8-3 不同规模家庭夏季月用电量统计259

表8-4 三人户家庭家用电器拥有量统计259

表8-5 三人户家庭月用电量统计260

表8-6 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明细262

表8-7 上海市生活垃圾日清运处置量266

表9-1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数量变化与规模演进273

表9-2 全国煤炭、燃料油消耗量277

表9-3 中国未来石油供需平衡表277

表9-4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279

表9-5 三城市人口生物量与植物生物量的比较289

表10-1 发达国家环境政策发展的趋势313

表10-2 与传统政策的对比317

表10-3 基于治理理论的公共政策体系模型317

表10-4 循环经济有关标准320

表10-5 公众参与政策的作用机制332

图1-1 深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三个方面12

图2-1 传统的线性经济系统14

图2-2 崛起的循环经济系统16

图2-3 美国施乐公司零排放企业模式18

图2-4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19

图2-5 德国环境政策与循环经济演变阶段22

图2-6 资产的积累、经济增长和福利框架34

图2-7 服务效用与物质流之间的关系35

图2-8 两种物质流变化模式的作用方式36

图3-1 对象、主体和过程的模型45

图3-2 3R原则的优先顺序46

图3-3 日本的物质流分析47

图3-4 资源生产率的变化48

图3-5 循环利用率的变化48

图3-6 日本废弃排放量的变化49

图3-7 水资源利用和循环模式50

图3-8 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流程51

图3-9 能源循环利用流程52

图3-10 材料和废弃物资源利用流程53

图4-1 环境的外部性73

图4-2 作为孤立的经济系统循环79

图4-3 作为生态系统子系统的开放而非封闭的经济系统79

图4-4 “空的世界”中经济系统相对生态系统而言规模很小79

图4-5 “满的世界”中经济系统相对生态系统规模很大80

图4-6 产量曲线81

图5-1 经济-环境系统100

图5-2 物质流分析框架101

图5-3 净销售112

图5-4 能源消耗112

图5-5 温室气体排放113

图5-6 每单位温室气体排放产品重量113

图5-7 每单位温室气体排放净销售114

图5-8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初步设计117

图5-9 环境压力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122

图6-1 1978~2003年我国三大产业变化趋势131

图6-2 我国与不同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较132

图6-3 我国废水排放量趋势图154

图6-4 1980~2003年我国工业废弃物排放态势155

图6-5 1980~2003年我国废气污染物主要成分增长态势155

图6-6 1990~2003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态势157

图6-7 1990~2003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占用的土地面积情况157

图6-8 生态效率的四种情景161

图6-9 全国用水量及其结构变化趋势165

图6-10 全国工业用水量情景分析166

图6-11 GDP与耕地用地、建设用地的变化趋势167

图6-12 2020年全国用地量情景分析169

图6-13 全国GDP和能源消耗变化趋势169

图6-14 GDP增长率和能源生产率增长变化趋势170

图6-15 2020年全国能源消耗量情景分析172

图6-16 中国废水排放趋势分析173

图6-17 中国GDP和废水排放量变化趋势174

图6-18 中国GDP和废水排放变化幅度趋势175

图6-19 2020年中国废水排放情景分析175

图6-20 1980~2003年中国人均GDP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生产率变化趋势177

图6-21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情景分析178

图6-22 我国GDP和废气排放量变化趋势181

图6-23 2020年中国废气排放量情景分析181

图6-24 循环经济:从分裂的思考到整合的思考183

图6-25 理论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方法与评价184

图6-26 循环经济的对象-过程-主体拓展模型186

图6-27 中国循环经济的模式、领域与保障187

图6-28 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设计188

图7-1 工业化发展进程和产业结构发展趋势192

图7-2 我国工业化水平(2001年)195

图7-3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框架207

图7-4 生态设计指令的实施图208

图7-5 常熟铁红厂各种物料、废物的综合利用213

图7-6 新太酒精厂循环经济构架图214

图7-7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总体结构221

图7-8 光电子产业链示意图225

图7-9 包装生态产业链示意图226

图7-10 污水回用技术路线228

图7-11 大豆产业链循环过程229

图8-1 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基本模式240

图8-2 消费模型影响因素比较248

图8-3 家庭消费过程249

图8-4 家庭代谢过程250

图8-5 杨浦区家庭人数分布251

图8-6 参与调查家庭人数分布251

图8-7 2004年同济新村家庭用水量统计252

图8-8 同济新村家庭饮用水类型统计253

图8-9 同济新村居民对待分质供水的态度253

图8-10 洗衣机使用次数统计254

图8-11 手洗衣服次数统计254

图8-12 夏季每人每周洗澡次数255

图8-13 其他季节每人每周洗澡次数255

图8-14 夏季沐浴用水时间255

图8-15 其他季节沐浴用水时间255

图8-16 2004年同济新村用电量统计257

图8-17 同济新村家庭家用电器拥有量统计257

图8-18 家用电器年用电时间258

图8-19 家用电器年用电量258

图8-20 不同季节家庭月用电量258

图8-21 同济新村家庭煤气使用量260

图8-22 2004年同济新村家庭煤气使用量261

图8-23 同济新村居民主要交通方式统计261

图8-24 同济新村居民交通工具拥有量统计261

图8-25 同济新村居民饮食结构263

图8-26 一次性产品使用量统计265

图8-27 同济新村环保产品的使用量统计265

图8-28 同济新村家庭垃圾成分分析266

图8-29 家庭对待可回收废品的处理方式267

图8-30 同济新村家庭回收废品成分分析267

图9-1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对比278

图9-2 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状况280

图9-3 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280

图9-4 2000年我国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281

图9-5 我国与同等收入水平下的城市化水平比较281

图9-6 从蔓延型到紧凑型城市的转变284

图9-7 生命周期的主要环节290

图9-8 循环型城市的三个系统295

图10-1 从牛仔经济学到飞船经济学311

图10-2 发展循环经济的治理主体314

图10-3 基于治理理论的政策作用机制315

图10-4 基于生命周期评估理论的政策模型316

专栏6-1 中共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论述132

专栏6-2 水资源南北失衡:导致中国中度缺水139

专栏6-3 中国面临着异乎寻常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51

专栏6-4 中国面临的环境挑战151

专栏6-5 A模式:难以为继1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