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陈旭远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23126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3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课程(学科: 教学理论 学科: 研究生) 课程 教学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课程与教学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轨迹及启示1
第一节 传统教学论的三个界碑2
一、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2
二、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4
三、凯洛夫的教学思想5
第二节 哥白尼式的革命及教学论的新发展7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杜威的教学思想7
二、教学论的新发展9
第三节 课程理论的初创与发展13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初创13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15
三、当代课程论的发展18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及启示20
一、课程论的发展趋势20
二、教学论的发展趋势22
三、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对我国研究的启示25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界定29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30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30
二、关于课程概念的不同界说及其实际意义31
三、课程概念复杂多样的原因36
第二节 教学的概念38
一、教学概念的历史考古和词源考证38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例举39
三、对教学概念的分析41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44
一、问题的缘起44
二、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几种认识45
三、对课程与教学概念的不同界定决定着对二者关系的认识47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50
第一节 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52
一、早期心理学思想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52
二、当代心理学流派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53
三、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转向—从学习理学到发展心理学57
第二节 社会学与课程与教学论58
一、课程、教学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考察59
二、教育社会学流派对课程与教学的透视61
三、社会学与课程和教学论的关系简论64
第三节 哲学与课程和教学65
一、哲学与课程和教学关系的历史考察66
二、现代哲学流派与课程和教学68
三、课程与教学之哲学基础的认识70
第四章 课程设计74
第一节 课程设计的含义75
一、课程设计的含义75
二、课程设计与课程编制75
三、课程设计的原则76
第二节 课程设计取向79
一、课程设计取向的含义和作用79
二、课程设计取向的分类80
三、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84
第三节 课程设计模式86
一、 课程设计模式的含义和作用86
二、几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87
第四节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93
一、宏观的课程设计93
二、中观的课程设计94
三、课程设计的微观层次95
第五节 课程设计的特点与未来趋势96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课程设计的简要回顾97
二、我国课程设计的主要特点97
三、我国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100
第五章 课程结构104
第一节 课程结构概述105
一、课程结构的定义105
二、古代、近代、现代课程结构的特征及作用106
三、课程的分类标准与课程结构114
第二节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118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历史演变118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119
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联系121
第三节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124
一、分科课程124
二、综合课程126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131
第四节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132
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定义132
二、全必修课程制度的弊端与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133
三、选修课设置的几种方式135
第六章 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141
第一节 课程管理的界定142
一、课程管理的界定142
二、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143
三、我国课程管理概况144
第二节 课程管理模式145
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146
二、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148
三、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150
四、当前世界课程管理的基本特征152
第三节 校本课程及其开发154
一、校本课程概述154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159
第七章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66
第一节 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168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168
二、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169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170
第二节 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173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173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77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组织180
一、课程内容组织的准则180
二、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181
第四节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反思与改革185
一、问题—反思的必然结果186
二、改革—教育的必然选择188
第八章 教学目标192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概述193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193
二、教学目标的特点195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195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96
一、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97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200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分类202
四、娓田壑一的教学目标理论202
五、巴班斯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203
第三节 我国的教学目标体系204
一、教学总目标205
二、学校教学目标205
三、课程目标205
四、单元目标206
五、课时目标206
第四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206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206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208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和方法212
第九章 教学模式219
第一节 教学模式的一般模式220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220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222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223
四、教学模式的分类225
第二节 国外教学模式及点评226
第三节 我国教学模式及点评236
一、传统教学模式及点评236
二、20世纪80年代国内教学模式的概况237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243
第十章 教学结构246
第一节 教学的横向结构、教学要素及其关系247
一、谁是中心:教师?学生?还是教材?247
二、教学主体结构:师生关系问题249
第二节 教学的纵向结构250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250
二、教学过程的展开:环节与流程254
三、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255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266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267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267
二、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269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271
一、个别化教学组织为主的阶段271
二、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272
三、改造班级授课制阶段273
第三节 现代的教学组织形式275
一、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275
二、几种现代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介绍与评价277
第四节 现代教学形式的发展287
第十二章 教学艺术292
第一节 教学艺术概述293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293
二、教学艺术的特征和功能297
第二节 教学启发的艺术302
一、教学启发艺术的含义302
二、教学启发艺术的基本要求303
三、教学启发艺术的方法305
第三节 创设情境的艺术309
一、激情的艺术310
二、激趣的艺术311
第四节 教学机变的艺术312
一、教学机变的意义和作用312
二、教学机变艺术的基本要求313
三、教学机变艺术的方法和技巧314
第十三章 课程实施320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含义321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321
二、课程实施的研究取向324
第二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327
一、与改革本身有关的因素328
二、地方因素329
三、外部因素330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研究方法332
第四节 课程实施的策略338
一、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338
二、我国课程实施应当采取的策略341
第五节 走向成功的课程实施344
第十四章 课程评价349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概念350
一、课程评价概述350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351
三、课程评价的对象352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理论基础354
一、价值观354
二、知识论356
第三节 课程评价类型358
第四节 课程评价模式361
一、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361
二、目标游离模式362
三、差距模式363
四、背景输入过程成果的评价(CIPP)模式364
五、外观评价模式367
六、自然探究模式368
七、其他评价模式370
第五节 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技术371
一、课程评价的科学方法372
二、课程评价的人文方法372
第十五章 课程、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379
第一节 知识的类型与知识的表征380
一、知识的类型380
二、知识的表征381
第二节 学习的心理过程383
一、感觉记忆及其认知加工过程383
二、工作记忆及其认知加工过程384
三、长时记忆及其认知加工过程386
四、遗忘和复习387
五、元认知388
第三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389
一、学习方式的内涵及特征389
二、传统学习方式的特点390
三、学习方式变革的时代意义391
第四节 现代学习方式的建构392
一、探究式学习392
二、合作学习398
三、建构式学习401
第五节 课程改革与教学观念更新405
第十六章 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教师410
第一节 变革呼唤新型教师411
一、世纪更迭、进步、变迁中对教师职业的审视411
二、中国社会视野中的教师角色及其调整412
三、彰显教师专业权力—课程制度曲径通幽415
第二节 教师培养的趋势与方式418
一、当前国际教育的三种模式取向419
二、重视以校为本的教师开发是教师教育的共同趋势419
第三节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新角色—反思型教师423
一、反思型教师思想的产生与发展423
二、对教师为什么要进行反思的反思425
三、行动研究是反思型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式427
热门推荐
- 2486233.html
- 1732750.html
- 113003.html
- 2328066.html
- 3650716.html
- 1262437.html
- 678190.html
- 3039192.html
- 611991.html
- 23557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85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49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86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81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83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85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97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99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47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8763.html